有機體中普遍存在的適應環境的手段之一。動物雖然也借助學習適應環境,但主要是依靠遺傳的本能;而人類則主要依靠學習來認識與改造環境。本能的變化需要千萬年的演進,而學習的變化有時隻需幾分鐘。唯有人類在生活實踐中借助語言掌握人類歷史經驗,具有任何高等動物不可比擬的優越的學習能力。從心理學範疇講,“學習”是一個包羅極廣的概念。就人類而言,小孩用筷子、系鞋帶是學習,科學傢的發明創造也是學習。學生在學校裏的學習則更有系統、更有計劃。他們不僅學習知識,而且也學習技能、形成成良好的態度與習慣,還要改變不良的品德與習慣。心理學傢一般把學習定義為個體後天與環境接觸,獲得經驗而產生行為變化的過程。這種變化不能根據先天的反應傾向、成熟或學習者的暫時狀態如疲勞、藥物反應等來解釋。在教學情境中的學習與日常情境中的學習不完全相同。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可以說教育是按照教育目標改變學生行為的過程。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學習,是在教育目標的指引下學習者獲得經驗而產生行為變化的過程。學習可以測量,例如給學習者先作預測,然後提供一定的訓練,隨即再作後測,預測與後測之差反映瞭行為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學習的標志,這種變化過程就是學習過程的標志。

  學習過程的主要特征 學習所導致的變化可能是外顯的,也可能是內隱的。內隱的變化是用間接的方法推知的。揭示的是學習過程各階段的特征。(見表)概括瞭一次學習試驗中的重要事件,首先是將要記憶的信息呈現出來進行預測,而後形成痕跡;通過保持而至貯存信息的恢復與利用。記憶痕跡意指時間2階段貯存的某種信息的內部表象。時間2與時間3階段經驗到的、新的知識狀況通常歸屬於知覺,而對理解瞭的信息的記憶與保持是經過時間3到時間 n的間隔階段後測出的。在時間n+1、n+2階段,通過提示,如提問,去測驗被試知識的保持狀況。痕跡的恢復過程是測驗的提示得以取得受試所貯存的信息的過程。測驗的提示可有多種形式,被試的應答也可有多種水平。簡單的,如讓人類被試說出記起的名稱。復雜的,如請人類被試闡明學過的概念,提供實際的論據和任何足以表明其理解水平的“行為”。痕跡的利用是被試在這一任務中習得的信息遷移或“應用”於另一任務的過程。上表揭示的學習過程的特征是基本的、初步的。但它是不完全的,因為還有其他許多學習活動,如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學習過程,與上述描繪的過程不同。

本圖引自比格著《供教師用的學習理論》第202頁(1964年版)

  學習的分類 學習是一種極復雜極多樣的現象。研究學習,不僅要掌握學習的一般性的東西,而且還要掌握各種學習的區別,瞭解它的特殊性。因此,教育心理學傢一般都主張對學習進行分類。

  根據學習過程的心理功能,有的教育心理學傢把復雜多樣的學習概括為下述幾種類型:①信號學習。經典性條件反射;包括不隨意反應。②刺激—反應(S—R)的學習。操作性條件反射。③連鎖的學習。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的聯合。④言語的聯合。與第3類連鎖的學習一樣,隻不過它是言語單位的連接。⑤辨別的學習。認出諸多刺激的異同之處。⑥概念的學習。對刺激進行分類時對事物抽象特征的反應。⑦規則的學習。概念的連合。⑧問題解決。應用規則解決問題。

  前三類學習比較簡單,有些連雜技團和實驗室中受過訓練的動物也能完成。但是簡單的學習卻是基本的學習。後幾類學習漸趨復雜,它們往往是以前一類或前幾類為基礎。這幾類學習主要是為實驗研究的設計提供參考,有時也被教育心理學傢當作課堂學習的一個模式。所以,這個分類在國外,特別在美國比較流行。

  這個分類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它未能反映出人(學生)與動物學習的質的差別。有的教育心理學傢從教育實際出發,依據學習的內容及結果,把學生的學習分為以下幾類:①知識的學習。②動作技能的學習。③心智技能的學習。④社會生活規范的學習。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形成學生的各種能力和才智。通過社會生活規范的學習形成學生各種道德信念和行為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這個分類有人認為符合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要求。

  學習的科學研究 我們所有的人都在不斷學習,不少人還程度不同地在幫助別人學習。所以,學習一直是哲學傢、心理學傢、生物學傢和教育學傢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也一直是心理學研究中極為集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學習心理學中的某些觀點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傢如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以及中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傢和教育傢孔丘。然而,對學習進行科學的研究是19世紀最後20年間在三個國傢中開始的;著名的學者有德國的H.埃賓豪斯,俄國的И.П.巴甫洛夫和美國的E.L.桑代克。他們分別受到哲學(特別是認識論)和生物學(主要是適應思想)的影響,開始形成瞭兩種對立的觀點或派別,這就是認知論(cognitivism) 和行為主義 (behaviorism)。前者強調學習主要是獲得知識(經驗),後者強調學習主要是行為的變化。

學習(記憶)心理學史時間圖

  上圖表明百年來這兩大派的觀點在學習研究領域中的相對影響。

  上圖是學習心理史的概況。從1885年開始對學習進行科學研究到1920年,這個領域受研究心理事件(觀念、意象、意識等)學習作用的認識論所支配。其中大部分問題,久已經過哲學傢的討論,實驗心理學傢隻是用實驗方法加以研究。這階段的研究基本上以人為被試。然而,到瞭20世紀的20~30年代,影響轉到行為主義。大多數的學習研究用動物做被試,而且在對動物(或人)的行為作理論解釋時避免涉及心理事件。大約從60年代起直到現在這段時間對於認知論的興趣急劇上升,以人為研究對象也大為增加。這種情況強烈地受到計算機的影響。所謂思維機器極大地影響心理學傢對心理過程(包括學習)的推論。但是,行為主義仍有相當的影響,隻是喪失瞭它在此領域中原有的優勢。這是由於一方面受到認知論的新名望的壓力,另一方面則受到習性學(ethology)研究的影響。習性學是研究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行為的,它迫使行為主義從根本上改變其學習觀。

  沿著波形曲線列出有重大影響的個人和學派,計有:①埃賓豪斯(第一個對人類學習進行正式實驗的人);②內省論者(直接觀察“內心”以研究心理事件);③桑代克和巴甫洛夫(20世紀初動物學習研究的先驅);④美國的J.B.沃森(行為主義的創立人);⑤格式塔心理學傢;⑥美國的E.C.托爾曼(在行為主義風行之時為動物學習的認知論而努力)。⑦美國的B.F.斯金納和C.L.赫爾(行為主義的最有影響的辯護者);⑧信息加工心理學傢(用計算機模擬革新認知心理學和人類學習)。

  在這個領域的研究結果中,不少是不確定的,爭論不決的。特別是對學習現象的理論解釋,分歧很大。因此,迄今還沒有一種理論能對學習現象作出簡潔的、前後一貫的完整的解釋。

  學習理論的分歧問題 作為行為變化的學習是為什麼和怎樣發生的,由於研究者的立場、觀點以及方法不同,作出的回答也就不一樣。通常把許多不同的學習理論分成兩大陣營,即上面提到的認知論的學習理論和行為主義或刺激—反應的學習理論。兩者的一般分歧表現在如下三方面的問題上:

  第一,“中樞”中介物與“外圍”中介物之爭。認知理論傢強調中樞中介物是有目的行為的整合者。行為主義理論傢則側重運動(反應)的中介物是一系列連續行為的整合者。由運動產生的中介物和中樞中介物不同,歸入外圍機制。如人的思維活動,前者認為是頭腦中記憶痕跡的恢復,後者則認為主要是一系列肌肉反應。在這方面,這兩派理論觀點都是根據觀察到的行為推測出來的。

  第二,認知結構的獲得與習慣的獲得之爭。個體習得什麼,認知理論傢認為是“認知結構”;行為主義理論傢認為是“習慣”。前者的觀點是根據人們找到瞭目的物是由於知道“它在那裡”,因此得到的是事實;後者的觀點是根據人們通過練習形成瞭熟練的操作技能,因此習得的是反應。在這方面,認識可資選擇的路線是認知結構的例證,熟練的操作技能是習慣的例證。

  第三,解決問題中頓悟與試誤之爭。關於如何進行解決問題,認知理論傢傾向於將當前問題的結構作為找出答案的關鍵所在,說學習者對問題的解決主要依靠對整個問題結構即其間主要關系的理解。行為主義理論傢則傾向於將學習者的過去經驗視為獲得解答的源泉,說學習者借助嘗試與錯誤,即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地進行嘗試,直至問題解決。

  有些爭論不限於這兩大陣營,如對強化、消退的解釋就不能據此來劃分。同時,各傢之間也有一致之處。各派學說的異同構成瞭一幅錯綜交織的圖案。

  70年代以來,心理學的理論傢越來越認識到學習的復雜性,承認要建立或堅持解釋眾多學習現象的大型理論是比較困難的。當前的趨勢,一是出現瞭兩大派理論互相吸取導致螺旋式上升和漸趨接近的發展動向;二是提出瞭更多的小型理論,如刺激取樣理論、信息加工理論,等等。他們提出的問題和進行的爭辯,是值得註意與研究的。其中合理的成分可供參考和借鑒,以便建設密切結合中國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學習心理學。

  

參考書目

 G.H.Bower等:《學習理論》,1980(英文版)。

 S.H.Hulse等:《學習心理學》,1980(英文版)。

 D.L.Hintzman :《學習與記憶心理學》,1978(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