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分佈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盤江、北盤江、烏江、黔江、赤水河、沅水、都柳江等河流沿岸,人口53802人(1982年統計),多與漢、侗、壯、彝、苗等民族雜居。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仡佬語支,多數人通漢語,通用漢字。仡佬族音樂有民歌和器樂兩種。

  民歌 按本民族傳統習慣,民歌可分為如下6類:

  “勾朵乙” 即山歌。多在田野間唱,有獨唱、齊唱或對唱,內容多反映勞動生活。其中迎客的歌又叫仁義歌,內容多為贊頌對方的客氣話。音樂結構為單樂句或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的樂段,旋律起伏較大,節奏較自由。《勾朵乙-朵梅芽乙》是專為報信用的山歌。在舊社會仡佬人民受封建統治的壓迫,若發現官傢或外族豪強來襲,便唱報信歌通知大傢逃跑隱匿。它的基本音調是:

《勾朵乙-朵梅芽乙》(報信歌)

  “達乙” 即情歌。是流傳最廣、曲調最豐富的歌種,一般在趕場路上或農閑季節的晚上唱。每年春節的初一到初三、“月瞭節”(農歷正月三十日)和“小年”(農歷冬月的第一個申日)都是傳統的歌唱節日,青年男女到花音坡晝夜唱歌。開始是2男2女對歌,通過多次對唱,雙方建立感情後,才相約離群而去。“達乙”並不光是男女談情用,還廣泛用於仡佬人的生活中。旋律結構有上下兩句和4句的樂段。

  “達乙惹普婁” 即酒歌。用於紅白喜事,喜慶豐收,建房立屋等酒席宴上,一般由老年人唱。除瞭唱祝酒的喜慶內容外,也唱一些敘事歌(又稱古歌),內容敘述本民族的歷史、民間傳統和神話故事。曲調具有朗誦性,感情深沉委婉,大都是1個樂句的變化重復。

  “哈祖阿米” 婚嫁歌。仡佬人的婚嫁儀式隆重,唱歌是主要的活動內容。男傢請媒人和大歌郎、二歌郎去接親,女傢請酒令婆和小姐妹們來送親,先後唱《罵媒婆歌》、《開門歌》、《接親歌》、《發親歌》、《哭嫁歌》、《送新人歌》等。

  “達乙萊諾” 舉行祭祀活動唱的歌,仡佬人每年都有固定的祭日,祭祀傢神山神,跳祭山神舞;“吃新節”的兩天要到田邊祭祀天地和祖先,跳祭田娘舞。還有一種近似朗誦的祭祀古歌,是1個樂句的不斷變化重復。

  “達乙拉卑” 兒歌。曲調活潑,節奏明快,有的和舞蹈結合在一起。

  仡佬族民歌的特點是:①曲調古樸單純,多為一兩個樂句不斷變化重復,少數為4個樂句組成的樂段;②多用五聲音階徵、羽調式,亦有用三、四音音列及六、七聲音階的;③一般用真聲唱,隻在唱情歌時,女方唱假聲。哭嫁歌的襯字比唱詞高八度用假聲唱。

  器樂 仡佬人使用的樂器有蘆笙、嗩吶、木葉、泡木筒和鑼鼓等,各族通用的樂器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也在仡佬人中流傳。遵義和仁懷一帶的仡佬族跳蘆笙舞和踩堂舞時用樂器伴奏。水城的仡佬族在唱勾朵乙時,常用木葉伴奏。水城仡佬族的嗩吶曲曲牌有順譜、扣譜、陽譜、陰譜等,尤以陰譜最具特色,傳說是民間嗩吶手受山洞裡流水聲啟發而創作的,流傳至今。鎮寧的仡佬族有一種獨特的樂器“泡木筒”,是用1.5厘米粗,45厘米長的泡木制成,所奏曲調有《古調》、《月亮調》、《媽戛調》等。廣西隆林仡佬族的器樂合奏名為“八音”。“八音”樂隊由二胡、月琴、簫、笛、五星、鑼、鼓、板等樂器組成。曲目有《八仙》、《招柳》、《曬糧花》、《南山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