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畫傢。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省舒城縣)人。其父李虛一,曾任大理寺丞,喜藏法書名畫,故李公麟自幼即深受藝術薰陶。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第,歷任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等地方官員,後入京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禦史臺檢法和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因病退隱傢鄉龍眠山莊。李公麟作為一名文人畫傢活躍於北宋畫壇。政治上,他未完全捲入當時“黨爭”的漩渦,與新黨的王安石和舊黨的蘇軾、黃庭堅等人均有書畫之交,又是駙馬都尉王詵的座上客。他襟懷超脫,“從從仕三十年,未嘗一日忘山林”。其文章有建安風格,書法學習晉、宋間人的書風,同時又善於鑒辨鐘鼎古器,博聞強識,是一位有高深修養和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傢。

  李公麟在繪畫創作上的表現范圍之廣闊,是歷史上文人畫傢少有的。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無所不能,且精於臨摹。他初學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進而又廣泛師法晉隋唐宋諸傢。但他不蹈襲前人,能取前人長處,以為己有。他作畫時能大膽地摒棄色彩,專用白描,即僅以單純洗練、樸素自然的線條來表現物象的形貌情態,使以往僅作為粉本(草稿)的白描,形成為獨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成為可與重彩和水墨淋漓的畫法相抗衡的傳統繪畫樣式之一,為豐富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作出瞭重大的貢獻。同時他又重視師法造化,註意對客觀對象作敏銳周密的觀察。為瞭畫出馬的神駿,他每過太仆廨舍,“必終日縱觀,有不暇與客語者”。他畫的人物,一眼就能看出其不同地區、民族、階層的特點,氣質鮮明、性格突出,而不以表面的肥紅黑瘦區分人物的貴賤。在創作中,他主張以“立意為先,佈置緣飾為次”。對主題的表達能在構思、構圖當中,抓住最能耐人尋味的一瞬間,每每出人意表。他畫道釋人物能出奇立異,創造出《長帶觀音》、《自在觀音》等新形象,將觀音畫成飛舞長帶的人間少女,把維摩詰畫成溫文爾雅的士大夫,進一步使得道釋畫由宗教崇拜的偶像向觀賞性繪畫的轉變。

  李公麟現存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維摩詰像》(傳)、《免胄圖》(傳)及《聖賢圖》(南宋石刻本)等流傳於世。《五馬圖》,紙本,白描,描繪當時皇傢駟監和左驥院的鳳頭、錦膊、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5匹駿馬及牽馬的奚官或圉人,人物和馬匹均各具風采神韻。行雲流水似的線條,將馬的渾圓體態及健美的筋肉毛色表現得栩栩如生。牽馬者的面容和衣紋,隻以極簡潔的輪廓線勾出,其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神情特征便躍然紙上(見彩圖)。

《五馬圖》(部分 北宋) 李公麟

《五馬圖》(局部)

  《臨韋偃牧放圖》,絹本,線描設色,縱46.2厘米,橫429.8厘米,藏故宮博物院。系臨摹唐代畫傢韋偃的巨作,全圖有馬1000多匹,牧者數百,結構宏偉。人馬和樹木的勾勒緊湊綿密,設色較重,坡石勾皴簡率,著色輕微。這種對比鮮明、富於節奏的變化,使畫面顯得生動活潑、賓主分明,體現瞭他臨摹的高超水平和為學習傳統所付出的艱辛勞動。

  《免胄圖》(傳),紙本,白描長卷,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描繪唐代名將郭子儀在回紇進擾時單騎免胄,勸令退兵的歷史故事,塑造瞭在大敵當前不顧個人安危、氣度雍容的大將形象,寄托瞭畫傢在宋、遼、西夏關系緊張之際寄希望於力挽狂瀾的英雄和對民族命運的關切。

《免胄圖》(局部)

  《維摩詰圖》(傳),紙本,白描大軸,藏日本黑田長成傢,故宮博物院藏傳為南宋人的摹本。對清羸瘦弱的維摩詰若有所思地坐在華美的床上,和身旁立著珠翠滿頭的美女的描繪,將宋代士大夫所特有的富於文化修養和思辨能力,但缺少活力的那種精神狀態,表現得極為生動深刻。

  李公麟的繪畫在當時即受到推崇和重視,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以至畫白描者莫不祖述李公麟,南宋賈師古,元代趙孟庺、張渥,明代丁雲鵬、陳洪綬所畫的人物、鞍馬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李公麟畫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