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代一種踏在盤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舞時將盤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舞者在盤與鼓上縱橫騰踏,表演各種舞蹈技巧;因為一般用7盤一鼓,所以又稱七盤舞(有時隻用鼓而不用盤,或以鼓代盤)。盤鼓舞有獨舞和群舞,獨舞見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地上排列7盤一鼓,一男子頭戴冠,身穿長袖舞衣,正從盤鼓上躍下,回首睨顧盤鼓,舞袖冠帶飛揚,動作豪放。河南南陽許阿瞿墓漢畫像石,一女子梳雙髻,舞長袖,一足在盤上,一足在鼓上翩然起舞。群舞見山東濟甯畫像石,3個高鼻雅鬢的男子,赤膊跣足,在5個鼓鼓上做虎跳、倒立等動作。山東隋傢莊漢畫像石,一個戴花瓣式高冠的舞妓拉另一人上鼓,後面一人相推,帶有一定的情節。

漢代盤鼓舞畫像石(河南南陽出土)

  盤鼓舞常常和百戲中的弄丸、跳劍、走索等同時演出,吸收瞭雜技的技巧,加強瞭舞蹈動作的難度;盤鼓舞還有女樂楚舞的特色,長袖逶迤、細腰婀娜的宮廷舞伎,技藝高超,能即興起舞,有“舞無常態,鼓無完節”之說,其表演達到瑰姿迭起,軼態橫生的美妙境地。漢代傅毅在《舞賦》中描寫盤鼓舞達到瞭“顯志”與“明詩”的境界,說明盤鼓舞在表現意境方面已有瞭一定的成就。

  盤鼓舞有盛大的伴奏樂隊,在山東沂南漢畫像石上,有三席人伴奏,樂器有:鐘、磬、建鼓、塤、鐃、瑟、笙、排簫等,並有女歌者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