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孔氣鳴樂器。流傳於中國、歐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樂器。其結構由長、短不同的竹、木或銅管按音階編排而成。各國排簫的產生歷史不盡相同,其性能相近似,形制與構造也各有所異。木制排簫音色圓潤柔和,竹制排簫音色明亮。

  中國排簫 古代稱籥、籟、簫、鳳簫、比竹等。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籥字,《尚書》、《周禮》、《詩經》等書中,都有簫的記載。據《說文解字》載:“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從竹,肅聲。。”排簫一般以竹做管,用繩或竹纏縛,或用木框鑲之。也有的排簫是用石頭做管。歷代排簫的形制很多,大排簫23管(一說22管),稱言;小排簫16管,稱筊;無底者稱洞簫。還有10、13、17、18、21、24管等不同規格的排簫。1978年發現於河南淅川下奇1號墓內的石排簫,長15厘米,寬8.3厘米,有13管,管壁一般厚0.1厘米。排簫歷代用於宮廷、教坊,有的也用於軍樂,在民間廣為流傳。約於唐代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內,至今仍保存著兩支唐傳16管甘竹排簫的殘品。近年來,中國已對失傳的排簫進行研制,並改革成雙排管加鍵哨式排簫,共50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歐洲排簫 亦稱潘排簫,為歐洲最古老和流傳最廣的樂器。潘排簫的形制不一,或按管的長短排列成梯形,或將簫管分兩側排列,成雙翼形;或管內以蠟封閉,外形成等長的一字形,用時如同吹口琴。英國木偶戲仍用此伴奏。潘排簫也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民間的主要樂器,有20餘管,稱“納伊”。羅馬尼亞民間樂曲《雲雀》、W.A.莫紮特歌劇《魔笛》中帕帕格諾所用的樂器,即此種排簫。

  拉丁美洲排簫 流行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其形制多樣,以安第斯高原地區的排簫最著名。古代印加人曾采用木、石、陶土或金屬制作,現代多用竹和蘆葦做管。有單排,也有雙排。其音調一般采用五聲音階,少數地區也用七聲音階。秘魯稱排簫為“安塔拉”。厄瓜多爾稱“龍達多爾”,玻利維亞稱“西庫”。雙排的排簫,管長相同,吹奏者可借助於吹第1排管之後的餘氣,使第2排管發出高8度音。玻利維亞西庫的獨特之處在於一件樂器隻能吹出隔三度的音列;因此,吹奏任何一首樂曲,都必需用一對排簫由兩位演奏者同時進行。玻利維亞還有一種低音西庫,其管長達1.2~2米,發音雄渾寬厚,很有特色。排簫擅長演奏華麗的音階式經過句,並能利用手的輕微搖動發出悅耳的顫音。此外,還可以利用吹口角度的不同,在一根管中吹出小三度的音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