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體裁勞動號子的一種。又稱排筏號、竹木號子、放排歌等。主要流行於長江中遊及湖南沅水、湖北清江、婁水、酉水等支流地區。這一帶盛產木材,每年2、3月春汛期間,工人將木材紮成排筏放入洞庭湖和長江主幹,經武昌、漢陽,再放送到下遊的寧、滬等地。在緊張、繁重、艱險的勞動中,形成瞭多種緊密配合每個勞動環節的號子。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的漢邦放排號子,湖南洪口的沅水編排號子。由於勞動過程較複雜,形成瞭多種類別的號子。如漢邦放排號、拉橫平木號、搖簧號、捉排會鬥號、開放放排號、出船推車號、請漲號、編排號等。沅水編排號也分作拖板、劃船、收纜、倒黃、拉木、船沄、推車等7種號子。曲調多樣,僅漢邦放排號子就有17種。每種號子按勞動內容的要求固定地使用其中的某幾個。如拉橫平木號一般用《查裡外》、《上來瞭》、《四句詞》、《吔吔吔》等4個曲調;拉黃號使用《吔外火》、《吔哩火》、《吆喔火》、《外也外》、《趕兔子》等5種曲調。這些具有不同個性的旋律音調穿插運用,使其更加豐富多樣,充滿瞭變化。歌詞中常用大量襯詞,有的全部為呼喊性的襯詞。也有一些是即興編詞或唱某個故事和戲文的。在歌唱形式上,各地放排號都以一領眾合為主,領歌者多由有經驗的老工人擔任。一般來說,領腔的變化多,旋律宛轉,富有裝飾性;和腔較平直,簡潔明快、節奏鮮明。曲調的風格與當地其他民歌相近。湖南、湖北兩地的“放排號”多采用四、五聲羽,商調式,音域在八度左右,起伏不大,但氣質、格調十分強悍、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