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帕格尼尼

  義大利小提琴傢、作曲傢。1782年10月27日生於熱那亞,1840年5月27日卒於法國尼斯。父親是港口裝卸工和海運記帳員,音樂愛好者,立志把兒子培養成音樂傢。他5歲時父親教他曼多林,兩年後改教他小提琴,要求十分嚴格格。不久送他到當地劇院樂隊的小提琴手A.切爾韋托門下學習。由於他還表現出作曲才能,父親又讓他從F.涅科(歌劇作曲傢)學習和聲。涅科介紹他跟熱那亞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傢G.科斯塔學習小提琴。他12歲時首次公開演出,演奏瞭自己根據法國革命歌曲的旋律寫的《卡馬尼奧拉變奏曲》。這時波蘭小提琴傢A.杜蘭諾夫斯基訪問熱那亞,他的精湛的演奏技藝啟發瞭帕格尼尼向技巧和效果方面發展。由於他的琴藝進展神速,教師們都認為他應該到帕爾馬找樂隊指揮、著名小提琴傢A.羅拉學習。羅拉聽瞭帕格尼尼視奏自己剛寫成的一首協奏曲以後,認為他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技藝已經十分精湛,應該進一步學習作曲。帕格尼尼先從G.吉雷蒂學對位(作有24首賦格曲),後從F.帕埃爾學習作曲。他於1796年回熱那亞,發現瞭幾乎被人遺忘的P.A.洛卡泰利的《小提琴藝術》一書,其中的24首隨想曲在創作思想和技巧上給他以啟迪,使他後來也寫瞭《24首隨想曲》(約1805),其中的第1首引用瞭洛卡泰利的第7首隨想曲,以表示對先輩的敬意。他18歲那年,脫離瞭父親的監護,到盧卡開演奏會,後任國傢樂隊指揮,並從事教學和作曲(作有12首小提琴和吉他的奏鳴曲)。1805年任拿破侖的妹妹埃莉莎·巴喬基公爵夫人的宮廷樂師。在一次宮廷音樂會上,他隻用兩根弦即興演奏《愛的情景》:E弦代表女性,G弦代表男性。後受命為慶賀拿破侖生日創作瞭隻用1根弦的《拿破侖奏鳴曲》。從這時起他堅持練習,最後終於完全掌握瞭1根弦的演奏技術。1809年帕格尼尼離開盧卡,開始“自由藝術傢”旅行演出生涯。他在米蘭與法國小提琴傢C.P.拉豐比賽獲勝,這是浪漫主義學派與古典主義學派鬥爭的表現。從1828~1834年,先後在奧地利、捷克、波蘭、德國、法國、英國等國演出,受到熱烈歡迎,當時進步的藝術傢R.舒曼、H.海涅、F.李斯特等都給予他很高評價。他在這一期間連續患病,身體愈來愈虛弱,於1834年回到意大利,定居帕爾馬。1837年他再次去巴黎,1840年因患喉癌逝世。帕格尼尼擁護意大利民族復興運動,同情燒炭黨,反對教權派,生前受到羅馬教廷的監視、迫害,死後他的遺體竟不許運回祖國安葬,5年後才被批準葬於他的別墅,1876年移葬於帕爾馬墓地。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藝術是在19世紀10~30年代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他的浪漫主義音樂在許多方面同當時法國音樂界的H.柏遼茲、繪畫界的E.德拉克羅瓦、文學界的V.雨果相似。他的演奏熱情奔放而富於詩意,充滿幻想,氣勢非凡。他加強瞭小提琴的藝術感染力,豐富瞭樂器的色彩,大膽采用新演奏法:擴大利用小提琴的音區、廣泛運用伸指奏法、左手撥弦(從吉他奏法移植來)、人工泛音(尤其是雙音泛音)、拋弓(一弓奏出幾個跳音)、多樣化的雙音及和弦。他在1根弦上演奏4個八度的琶音時能像閃電般從第1把位移到最高把位;他有時為收到特殊色彩效果而用變格調弦(把弦定高半音或把G弦調高小三度)。他的演奏音響力度微妙多變,最弱音如絮絮低語。他不僅是演奏技巧的奇才,演奏的表現力也是感人至深的,舒伯特、F.維克等人都稱贊過他演奏的柔板。他奠定瞭現代小提琴演奏法的基礎。當時以C.-A.de貝裡奧和H.維厄唐為代表的法國和比利時小提琴學派首先吸收瞭帕格尼尼的技法。在帕格尼尼的隨想曲等作品發表後,德國小提琴學派已無法抵制他的影響,他的技術成為歐洲小提琴藝術新水平的標志。

  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顯示瞭作者艱深的演奏技巧,但是並沒有包括他所掌握的全部技巧,其中就沒有人工泛音,而左手撥弦隻出現在第24首內。他寫的曲調優美如歌,轉調大膽,有些樂曲,如隨想曲第21首采用瞭新的曲調發展原則,預示瞭李斯特、R.瓦格納的寫法。他寫的小提琴協奏曲形式雄偉,曲調豐富,配器色彩鮮明,追求戲劇性對比和歌劇的氣勢、色彩繽紛的效果。據說他共寫瞭10首,但至今隻發現6首(分別寫於1817、1826、1826、1830、1830、1815年,第6首實為他最早的協奏曲,但於1973年才“發掘”出來)。此外,帕格尼尼還為小提琴創作過一系列奏鳴曲、變奏曲、舞曲以及若幹室內樂作品。帕格尼尼對19世紀30年代器樂藝術的轉變有巨大影響。李斯特聽瞭他的演奏後震動很大,閉門索居,進一步完善他那已經驚人的鋼琴技術,而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F.F.肖邦學習他的《24首隨想曲》,把技巧性與音樂構思相結合,寫出鋼琴練習曲作品第10和第25號。李斯特、R.舒曼、J.勃拉姆斯、С.В.拉赫瑪尼諾夫等人曾采用他的主題或將他的作品改編成鋼琴曲或管弦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