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初期由愛爾蘭人發展起來的北歐美術,屬於所謂“蠻族美術”體系。西元4世紀前後,隨著民族大遷徙,歐洲美術史上曾有一個動物風格時期,它是因當時藝術品的內容和造型與主要是日爾曼人各部落的遊牧、漁獵生活密切相關而得名。458年,日爾曼人(包括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和弗裏亞人)開始進擾並紮駐在前屬羅馬行省的不列顛南部和東部。635年,愛爾蘭基督教徒從艾奧納島來到諾森伯蘭,應撒克遜國王的邀請,在林迪斯凡建立瞭修道院。愛爾蘭人的修道院很快就成為當時的文化學術術中心,愛爾蘭-撒克遜和維金美術正是從這裡發源的。

  5世紀開始,斯堪的納維亞的維金人就有種類繁多的藝術品。僅從今瑞典的烏普蘭、東約特蘭和哥德蘭島發現的裝飾工藝品看,都具有動物風格特征,最精致的飾件是武器。斯堪的納維亞一般不流行植物紋樣,但到9世紀,最典型的《三葉形帶扣》紋樣表明,外域文化的刺激影響綜合演化為維金人本民族的風格瞭。

  工藝美術 愛爾蘭美術原本帶有克爾特人的特征。發掘出土的巴特西銅盾(倫敦)和伯德利普銅鏡(格洛斯特郡)都是公元1世紀上半葉的作品,曲線的圖案之間綴有凸狀的飾釘或彩色琺瑯,這種技法一直持續瞭幾百年。東英吉利亞的薩頓胡皇族墓葬(約7世紀)出土文物中,有一大金帶扣,扣盤中央有兩條不對稱的纏繞著的蛇,還有一串烏銀鑲嵌襯托其間。同一墓葬中還發現瞭16件從東地中海進口的銀器,說明瞭當時與盎格魯-撒克遜的貿易往來。愛爾蘭-撒克遜美術綜合瞭克爾特和日耳曼人的諸多要素,其裝飾母題與圖案體系有以下特點:①由曲線母題構成動態組合,如螺旋紋、卷渦紋、波浪紋、喇叭形紋等,形成充滿活力的裝飾面;②呈幾何形的圖案,如鑰匙形紋、回龍紋以及各種梯形紋等;③混合采用各類圖案,或舒緩或緊湊地加以變化;④整個裝飾體系中有動物和鳥類形象,它們常以誇張的軀體或嘴喙呈纏繞狀的連續圖案,而四肢、蹄爪或者舌、尾、耳的圖案卻不完全連續,使紋樣更為生動;⑤有簡單的偶像式人形或抽象圖解式人像。

動物頭飾

  繪畫 達羅福音書插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它不僅明確體現瞭工藝美術的上述特點,還成為後來繪畫創作的規范。現藏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的《林迪斯凡福音書》(約697~698),裡面的動物形象和色彩運用都有顯著的發展。在科頓《詩篇》和《羅馬福音書》插圖中,人物描繪富有人情味。而《凱爾斯書》(約760~820)則以靈活地分解字母作裝飾母題,並以圖說明《聖經》故事(如“誘惑”、“耶穌被捕”等),將從前純屬點綴裝飾的福音書插圖,從形式到內容都有所發展。9世紀初,同加洛林插圖流派匯合,形成更為華美豐富的格調。

維金船飾

  雕塑 不列顛諸島殘留有幾百件巨型石質十字架遺跡,最著名的是蘇格蘭西南拉斯韋爾教堂前高達5米多的十字架。它表面刻有鳥與走獸居間的葡萄藤渦紋高浮雕,頂部有四福音使徒的象征像,造型都比較生硬。還有一些《聖經》故事場面,幾乎沒有傳統的北方幾何形和曲線形組合,顯示很純粹的地中海風格。比尤卡斯爾十字架上的圖案接近拉斯韋爾,但人物及葡萄藤紋樣更加抽象。7~8世紀是愛爾蘭-撒克遜美術的全盛期,南北裝飾藝術的大融合並形成規范就在此時。法蘭克盒是個帶有北歐字母題記的化妝盒,表面的飾雕《三王禮拜》及日耳曼傳奇故事再次顯示瞭上述特征。在丹麥耶靈發現的維金時期所建的大型碑石,兩面刻有耶穌和獅像,各由植物紋和蛇紋圍繞著。同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金屬飾品、石雕和細密畫都反映出與不列顛諸島藝術相似的風格特征與細節。在不列顛諸島,8~9世紀的雕刻尚存世不少,如萊斯特郡弗萊頓教堂和佈裡登教堂的板壁、飾帶、拱叉口上的人物、動物形象及圖案,約克郡伊斯比十字架等,除保留著上述特征之外,還反映出加洛林美術重新喚起的古典傳統。

十字架銅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