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中山歌類的一種。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和河北張傢口地區。

  爬山調的歌詞多為即興創作,句式比較自由,兩句為一段,常用直敘、起興、比喻、對比、反復重疊和誇張等表現手法。歌詞的語言純樸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爬山調的音樂大都高亢粗獷。它的曲調常以其流行的地區命名,如“河套調”、“後套調”、“土默川調”、“大青山調”、“伊盟調”、“河路調”等。歌曲的結構短小而富有變化,以上下兩個個樂句8個小節構成的樂段為它的基本結構形式。兩個樂句大都是變化重復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完全不變的重復。為瞭加強表現,它常常運用加襯、加垛或者把速度放慢、節奏拉寬等手法,使樂句的句幅延伸,結構擴充。有的曲調長達十幾個小節,有的把一句變成兩句,發展成為具有復樂段性質的變化結構。爬山調的曲調以五聲或六聲的徵調式為最多,商調式、羽調式次之。歌曲的曲調、節奏由於流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地說,流行於平原地區的爬山調(如河套調和土默川調)節奏比較勻稱規整,旋律的起伏比較小、音域比較窄,音調平和柔美;而流行在山區的爬山調(如後山調)節奏則自由多變,旋律跳進多、起伏大、音域廣,音調高亢挺拔,開闊奔放。

  由於內蒙古西部地區和山西西北部為鄰,所以流行於內蒙古西部的爬山調和流行於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的關系密切。在這一帶蒙漢雜居區的爬山調中又常含有蒙古族民歌的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