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之

  中國作曲傢。1919年1月2日生於香港,逝於2000年3月19日。原籍福建省晉江縣,母親系臺灣籍人。1925~1935年先後在香港、廈門、泉州等地讀小學、中學。1936年春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從師蕭友梅,學習和聲學。。1936年冬入香港乾德行商行當練習生。1938年8月到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結業後又繼續在高級班從冼星海學習作曲指揮。畢業後留校任教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從延安到張傢口,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團長、中央歌舞團藝術指導、中央民族樂團團長等職。自1954年起,歷任中國音樂傢協會常務理事、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音協創作委員會主任,《音樂創作》主編等職務。1985年當選中國音樂傢協會主席。

  李煥之自幼愛好民間音樂,熱心參加學校的音樂活動。1935年後,即開始創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郭沫若詞)、《黃花曲》(蔣光慈詞)等。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與蒲風等詩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廈門自唱》(蒲風詞)、《保衛祖國》(克鋒詞)等。

  40~50年代,他共創作瞭300餘首聲樂作品。其中較突出的有《青年頌》(合唱,胡喬木詩)、《民國建國進行曲》(又名《勝利進行曲》賀敬之詞)、《社會主義好》(希揚詞)等。他還為電影《暴風驟雨》、《在長征的道路上》、《魯迅生平》等配樂,為第2、第4兩屆全國運動會的大型團體操配樂,寫作主題歌合唱曲《紅旗頌》、《新長征頌》。為演出冼星海的大合唱《黃河》,他對其總譜進行過多次整理,並為《國歌》等作品編配合唱、鋼琴伴奏與管弦樂總譜等。此外,他還與別人合作瞭一些作品。

  幾十年來,李煥之根據中國民間及古代音樂的豐富素材,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創造出表現新時代精神而又散發出濃鬱的鄉土氣息的作品,深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其代表作有:《生產忙》、《茶山謠》、《八月桂花遍地開》等民歌合唱;琴歌合唱《蘇武》與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以及管弦樂《春節組曲》、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箜篌獨奏曲《高山流水》等。

  李煥之在合唱指揮、理論著述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在革命戰爭時期,他曾多次指揮大合唱《黃河》、歌劇《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他指揮北京青年業餘合唱隊的演出獲得金質獎章。他的文字著述有:《作曲教程》(1984~1985,連載於《解放軍歌曲》)、《怎樣學習作曲》(人民音樂出版社,1959~1978。修訂再版改名為《歌曲創作講座》)、《音樂創作散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民族民間音樂散論》(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論作曲的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