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倫

  中國指揮傢。1917年6月6日生於北京,逝於2001年10月19日。中學時代就對音樂產生興趣,開始學鋼琴。1935年投身“一二九”學生救亡運動,次年參加北平歌詠團聯合會,從事救亡歌詠活動。1938年就讀於輔仁大學歷史系,,課餘組織並參加學生樂隊活動。1940年考取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先後從I.佘甫磋夫、R.杜克生及弗蘭克爾學習大提琴和作曲理論。1942~1946年間,與譚抒真、司徒華城等組成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同時,又參加黃佐臨主持的苦幹劇團,為該劇團配樂並指揮樂隊。抗日戰爭勝利後,他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及文化界民主運動。1946年前往延安,在中央管弦樂團任指揮。後隨該團轉赴晉冀魯豫解放區,指揮演出瞭歌劇《蘭花花》、《赤葉河》和一些秧歌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樂隊指揮,由他指揮首演瞭歌劇《王貴與李香香》和《打擊侵略者》等。1953年赴蘇聯學習,為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歌劇交響樂指揮系研究生,導師為阿諾索夫教授。在蘇聯學習期間進行瞭大量的演出活動,曾指揮過包括蘇聯國傢交響樂團、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團和全蘇廣播大交響樂團在內的20個樂團。1956年參加“佈拉格之春”音樂節演出。1957年任蘇聯國傢交響樂團實習指揮。同年,曾在莫斯科指揮愛樂交響樂團與俄羅斯共和國合唱團演出冼星海的大合唱《黃河》。1957年9月回國後,一直擔任中央樂團交響樂隊指揮。

  20多年來,李德倫為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的建設,作出瞭重要貢獻。他的指揮註重揭示作品的內涵和總體的構思,指揮動作簡潔自然,表情適度,富有啟發性。他指揮的曲目非常廣泛,尤其熱心於支持中國作曲傢的管弦樂新作品,如王義平的《貔貅舞曲》,羅忠鎔的第1交響曲《浣溪紗》,吳祖強等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和陳培勛的第2交響曲《清明祭》等,都是由他指揮首演的。他還熱心於進行交響音樂的普及工作,常在音樂會上親自講解演出作品,深入學校、工廠等基層單位開設音樂欣賞講座,以及輔導各地的管弦樂隊等,為傳播音樂知識,推廣優秀的交響音樂作品,作出瞭一定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