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分佈在中國海南島的中南部,人口有817562人(1982年統計)。其中93%聚居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其餘則散居在萬寧、儋縣、屯昌、澄邁、瓊海和定安等縣。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分侾、杞、本地、美孚、德透(加茂)5個方言區。方言中還存在土語的差別。各支系的音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傳統音樂主要靠口傳身教,以及長期生活在風俗性的音樂環境中而相傳下來。黎族的傳統音樂節日有三月三、賽歌會、唱歌棚、對歌班和一般節日組織起來的歌會,各支系在時時間上有所不同。

  黎族民間音樂有鮮明的特色,可分為民間歌曲、歌舞音樂及器樂3類,以民歌為主。各支系(包括小支系)的民歌有自己的代表性歌調,地方色彩濃鬱,音樂的性格特征、表現方式和構成因素都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有:水滿調、紅毛調、加叉調、四親調、通什調、保城調、囉呢調、敦欸調、報顯調、東侾調、西侾調、抱懷調、五弓調、半弓調、白沙調、牙叉調、吟唱調、吟誦調、美孚調等。這些歌調有山歌體、吟唱體、吟誦體、謠曲體、小調體等不同體裁形式,有些歌調可用於幾種不同的體裁。

舂米謠

  黎族民歌主要用黎語演唱,與漢文化接觸較久的地區用漢語(如海南話、儋州話等)演唱,也有一歌中混用黎語和漢語的。黎族民歌的歌詞有3字句(現僅殘存在一些儀式音樂及某些謠曲中)、5字句、7字句和3、5、7字混合句及不規則音節的組合句。最普遍的是5 字句,由一上句(出句)和一下句(對句)組成一聯句。每首歌由若幹聯句組成,句數不定,可長可短。上句和下句的關系常有排比、對仗、對比或呼應的性質,而且不忌“合掌”。在聯句之前可加上引句,之後可加上結句,兩聯句間還可嵌入插句或轉句。歌詞中常出現“承頭”(把上句或上聯句的第1、2、3或4個詞承接在下句的句首上)和“疊尾”(把句末的兩個詞反覆一遍接在句末)的結構。5字句歌詞多半是帶韻的。有句首韻、句中韻和句末韻。而且常以“聯珠韻”為原則。遇有承頭就把上句末的韻押在下句的承頭之後。

打叮咚

  用漢語演唱的歌詞大多是每句7字,每首歌由4句組成,也有一些與七言絕句相似的,隻是押韻、對仗和平仄沒有那麼嚴謹。

  民間歌曲 根據黎族群眾對民歌的分類習慣(主要按生活內容分類)結合實際流傳情況來看,主要有勞動歌、情歌、敘事歌、風俗歌和日常生活歌等。

  勞動歌 ①《打硪歌》,勞動呼號歌腔化,節拍較規整,演唱氣息較粗獷,音型較固定,旋律多為四聲音列(sol、la、do、re),氣度剛強有力,屬勞動號子類。②《劈山欄》,在山嶺上開荒耕作時唱。音調寬廣悠長,高亢嘹亮,即興性較強,節奏和速度變化較自由,多具山歌特點,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濃鬱。各支系都有自己的《劈山欄》曲調和歌腔,除旋法和歌腔不同外,在風格特點上也存在差異。《劈山欄》是黎族最古老的歌種之一,而且往往是其他歌種的基礎和淵源。侾支系的熱情奔放,杞支系的起伏跌宕,本地支系的抑揚頓挫,美孚支系的安閑自得,德透支系的平鋪直敘,自由舒展。除大部分屬山歌體裁外,也有不同體裁同時存在於一歌中,如東方縣侾支系《劈山欄》較長的引句和間句屬山歌體,歌詞的陳述又是一詞一音的吟唱體。下例是山歌型的呼喚性引句:③其他勞動歌有《打起楞貢守山園》(楞貢,亦稱“叮咚”,一種木棒似的敲擊樂器)、《犁田歌》、《牛踩禾》、《牛踏田》、《放牧歌》、《除蟲歌》等。其中有些歌帶有呼喚牲口的吆喝聲,一部分是山歌體,一部分是謠曲體。音樂語匯比較簡樸洗練,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

《劈山欄》

  情歌 可分在“佈隆閨”(即寮房)內外唱的和在村外山野間唱的。《佈隆閨之歌》或《夜歌》,是男女青年在佈隆閨內外唱的情歌,用它來表達情意,追求伴侶。其節拍較規整,樂匯較豐富,旋律迂回曲折,婉轉柔媚,音區較低,音量較小。不少屬謠曲型。見下例:除謠曲體外,也有不少是用當地屬佈隆閨之歌一類的歌種,這些歌種多已具備較典型的小調特點。除瞭在佈隆閨唱的情歌外,也有在村外山野間唱的。用當地山歌型的歌種或當地的謠曲來唱的。情歌一般不在傢中唱。

《佈隆閨之歌》

  敘事歌 流傳較廣的有《龍子和少女之戀》、《甘工鳥》、《剛寄之歌》等。歌詞較長大。多用黎語唱,也有用漢語唱的。共3種類型:①用一個基本曲調為基礎,句間交替出現幾個不同的落音作為不同的收束型,有時因情緒而改變節拍和速度,帶有聲樂變奏的因素。曲調上的特點是敘事性的,朗誦性較強,和語言的結合較密切,音區不高,音域常在一個八度之內,偶有超過八度的。唱腔常依字行腔,是基本曲調變化反復的結構。見下例:②用當地歌種反復演唱。多是2樂句樂段或4樂句樂段的反復。歌腔有簡單純樸的,也有曲折細膩的。③講一段故事加唱一段歌。敘說部分有自然講述、散白(朗誦性的)、韻白(把帶韻的歌詞用朗誦的形式念出)。唱的部分多屬吟誦體。

《龍子和少女之戀》

  風俗歌 ①婚禮歌:包括婚禮前後和在宴席上所唱的歌。有插箭定親歌、迎親歌、合碗歌、喝酒歌、對歌、賽歌等。體裁上有地方性歌種、山歌、敘事歌、謠曲、舞歌等。②喪禮歌:有哭父歌、哭母歌、投蛋歌和一些其他儀式歌。哭歌的音調往往是哭唱交融在一起,音調和當地的歌種有一定的聯系。

  日常生活歌 有搖兒歌和兒歌。搖兒歌多是謠曲體,歌唱性較強。兒歌有吟唱體和謠曲體兩種。生活氣息較濃,曲調活潑。

  歌舞音樂 民間舞蹈有勞動舞、生活舞、儀式舞3種類型。舞蹈音樂的形式有:①歌、舞、樂和勞動四者結合在一起的,如婦女舂米時演唱的舂米歌,旋律流暢,節拍均勻規整,富有生活情趣。見下例:

《舂米謠》

②以歌、舞、樂三者結合在一起的,如《打鼓舞》、《歡慶舞》、《跳娘舞》等。③用小樂隊伴奏的有《清音舞》、《錢串舞》、《雙刀舞》、《錢鈴雙刀舞》等。④用鑼鼓(獨木鼓)等打擊樂組成的伴奏多存在於儀式舞蹈中。如《年舞》、《招魂舞》、《驅魂舞》、《平安舞》等。⑤以擊拍木杠為節奏的舞蹈有《打柴舞》。

  器樂 打擊樂有獨木鼓、楞貢竹筒、錢串、盅盤、高邊鑼、大小鈸等;吹管樂器有牛角號、海螺、洞簫、鼻簫、利咧、觱達、小竹嗩吶以及吹彈樂器口弓(即口簧)等。黎族的傳統器樂曲多為獨奏。如鼻簫曲、洞簫曲、口弓曲、利咧曲、叮咚曲等。曲調因支系、地區和演奏者的不同而有差異。器樂合奏主要流傳在自治州的邊沿地區,一般使用竹胡、椰胡、二胡、秦琴、小鼓、小鑼、嗩吶、利咧、竹笛等,曲目短小多樣,有婚禮曲、喪禮曲、八音等。其中有些是由漢族地區傳入而有所演變的,有些是由黎族民間器樂獨奏曲演變而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廣東省歌舞團、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團和自治州群眾藝術館在收集整理民族民間音樂和改編、創作、演出等方面進行瞭大量工作。較優秀的專業音樂創作有舞蹈音樂《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糧》,舞劇《五朵紅雲》、《甘工鳥》,民族器樂合奏曲《椰林夜曲》、《打起叮咚鬧山園》,小提琴協奏曲《鹿回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