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F.勒絮爾

  法國作曲傢。1760年2月15日生於阿佈維爾附近的一個小鎮,1837年10月6日卒於巴黎。少年時就表現出音樂才能,父母把他送到阿佈維爾和亞眠的合唱學校學習音樂。1776年離開亞眠,以後10年在外省的一些合唱學校校任合唱指揮。其間曾一度到巴黎擔任聖嬰教堂合唱副指揮,並從正指揮N.羅澤學習和聲與對位。後任第戎、勒芒、圖爾等地的教堂合唱指揮。1786年任巴黎聖母院合唱指揮。在這些教堂中,由於他在音樂表現上采用一些新方法,引起教會的不滿;尤其在巴黎聖母院時,由於運用大型樂隊演奏和充分發揮歌手的演唱技巧,以及為追求戲劇表現而更改教堂彌撒儀式的程序被免職。他接受A.薩基尼的勸告和幫助,轉向歌劇創作,從1792年起創作瞭一系列歌劇。其中最成功的有《山洞》(1793)、《莪相》(1804)。《山洞》是一部“拯救歌劇”,其中有些場景預示著後來浪漫主義歌劇的某些特點;《莪相》反映瞭拿破侖帝國時代的豪華風格。勒絮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寫瞭許多歌曲、贊歌和60餘首宗教樂曲(包括清唱劇、彌撒曲、康塔塔等)。1795年巴黎音樂學院成立後,他曾任督學,1818年起任該院作曲教授,他在音樂教育方面很有成績,他的學生中有12人(包括H.柏遼茲、A.托馬、C.古諾)獲羅馬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