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格魯克

  德國作曲傢、歌劇改革傢,1714年7月2日生於貝興,1787年11月15日卒於維也納。父為森林管理人。1726~1732年在科莫陶(現屬捷克境內)入耶穌教會學校學習。1732年入佈拉格大學學哲學,同時從B.M.切切爾諾霍爾斯基學音樂。1736年赴維也納。1737~1741年在米蘭從G.B.薩馬蒂尼進修作曲。1741年上演其第1部歌劇《阿爾塔薛西斯》。此後20年間,繼續按當時風行的意大利風格寫作歌劇共8部,聞名於世。1745年赴倫敦,次年演出所作的歌劇並與G.F.亨德爾相會。後任明戈蒂巡回歌劇團指揮,此後數年往漢堡、德累斯頓、哥本哈根演出,積累瞭不少舞臺實踐經驗。1750年定居維也納,任宮廷歌劇院指揮,亦曾赴佈拉格、那不勒斯、羅馬演出其歌劇。他在維也納同時還受到法國喜歌劇影響,作有歌唱劇與舞劇,後者以1761年所作《唐璜》為其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他一反過去華而不實的舞劇風格,追求真情實感的表現。同年遇歌劇劇本作傢R.de卡爾紮比吉,共同進行歌劇革新的嘗試。第1部代表作《奧爾甫斯與歐裡狄克》1762年首演於維也納。此後陸續作《阿爾克提斯》(1767)、《帕裡斯和海倫》(1770)等歌劇,1773年赴巴黎,進一步從事歌劇改革,經過6個月的精心排練,在巴黎首次演出新歌劇《伊菲格涅亞在奧利斯》(1774),獲得決定性的成功。此後陸續上演《奧爾甫斯與歐裡狄克》(1774)、《阿爾米達》(1777)、《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裡》(1779)等,引起巨大轟動:其間保守派推崇意大利作曲傢N.皮欽尼,以其歌劇與格魯克改革的歌劇相對抗,而革新派則擁護格魯克,從而引起歌劇發展史上有名的“格魯克派與皮欽尼派之爭”。結果格魯克派獲勝。1779年重返維也納,後因健康狀況日差,8年後逝世。格魯克的創作領域是戲劇音樂。他一生共寫有40餘部歌劇和5部舞劇,他的最大的藝術功績是歌劇改革。格魯克的歌劇改革是在啟蒙運動的精神感召下進行的。晚期巴羅克的歌劇早已遠離歌劇產生時力圖復興古希臘悲劇的初衷,變得思想內容空洞,忽視戲劇表現,而成為炫耀歌唱技藝和豪華場面的“化裝音樂會”。音樂形式亦流於僵化。格魯克強調自然與真實,追求戲劇性的表現,強調人物性格、情感和環境的刻劃。他一反重樂輕詞的不良傾向,使詞曲緊密結合,充分重視和發揮歌詞的表現內涵。他提高歌唱曲調的表現力以及合唱在戲劇進程中的作用,並以配伴奏的朗誦調代替“幹朗誦調”,以性格化的配器和器樂間奏取代公式化的配器和樂隊過門。格魯克強調歌劇創作的整體構思,對歌劇劇本的寫作也直接參加意見,這在當時是少見的,這和他追求音樂與戲劇的高度結合有關。格魯克這種向音樂戲劇方向進行的歌劇改革,是西方歌劇發展史上重大的裡程碑。他的意義絕不限於音樂創作的革新和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實質上是18世紀市民階級新興力量的藝術思想和人文主義思想與封建統治階級及其頑固、保守思想抗爭的表現。因此格魯克的歌劇改革為歌劇藝術擺脫封建桎梏,為此後歌劇的蓬勃發展,作出瞭巨大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