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К.格拉祖諾夫

  俄國作曲傢、指揮傢和音樂教育傢。1865年8月10日生於聖彼德堡,1936年3月21日卒於巴黎。14歲時跟Н.А.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學作曲,僅用1年半時間學完全部作曲課程。1882年他創作瞭《第一交響曲》,演演出受到好評。與“新俄羅斯樂派”作曲傢的密切交往,促進瞭他的創作風貌的形成。從80年代中期起,在交響樂、室內樂和舞劇等方面寫瞭大量作品。1887年А.П.鮑羅丁去世後,與裡姆斯基-科薩科夫一起續完鮑羅丁的歌劇《伊戈爾王子》和《第三交響曲》。1889年巴黎舉行世界性博覽會期間,他指揮演出瞭自己的作品。1899年任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配器班教授。1905年為抗議沙皇當局解除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在音樂學院的職務而辭職。在當時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他改編瞭供合唱與樂隊演出的《伏爾加船夫曲》。同年被選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任職長達23年。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除繼續領導音樂學院和從事創作外,還積極參加蘇維埃各項音樂建設。1922年在創作活動40周年之際,蘇聯政府授予他“共和國人民藝術傢”榮譽稱號。

  格拉祖諾夫的主要作品有:3部舞劇,其中著名的是取材於中世紀傳說的《雷蒙達》(1897);8部交響曲,其中著名的是歡樂與沉思交織的《第五交響曲》(1895),史詩般宏偉壯麗的《第八交響曲》(1906);深沉抒情與喜悅明朗相結合的《小提琴協奏曲》(1904);塑造農民起義領袖形象的交響詩《斯堅卡·拉辛》(1885);7部弦樂四重奏,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富於歌唱性的第4部(1894);4部康塔塔;20首聲樂浪漫曲以及若幹鋼琴曲等。他的創作繼承瞭俄國前輩作曲傢的優良傳統,著重表現俄羅斯古代史詩性質的豪勇形象和抒發對祖國景物的深厚感情。他的音樂語言豐富,不僅以俄羅斯民間音樂為源泉,同時也廣泛地吸取瞭其他斯拉夫民族和東方各民族民間音樂的素材。其音樂格調高雅,結構嚴謹,但創作思想和技法較拘泥於傳統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