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裡蘭卡僧伽羅族傳統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派別,是僧伽羅族文化標誌之一。起源於古代康提王國統轄的中央山地地區,故又稱為高地舞。數百年來這種舞蹈,在王室、地方酋長和佛教主持人的支持和贊助下,得以保存和發展。原來這種舞蹈是在古洪婆祭神會上表演的祭祀舞蹈。儀式中通過吟誦贊詞、打鼓、跳舞、向神靈祭獻食品等程式,表達人們驅鬼降魔、祈求神靈保佑的願望,也從中得到娛樂。維斯舞是在早期神祭會上表演的主要舞蹈之一,“維斯”一詞指舞者的頭飾象徵著原始居民的圖騰崇拜。這種舞蹈對對康提舞基本動作形態的形成有過重大影響。至今維斯舞仍是康提舞中最主要、最有影響的男性舞蹈。

  康提舞可分為古典舞和民間舞兩大類。古典舞以瓦納姆舞最著名,出現於18世紀納林德拉辛訶王時期,它以傳統的康提舞為基礎,並吸收融會瞭印度南部的舞蹈語匯。瓦納姆一詞源於梵文varnana,意為摹擬,故又稱摹擬舞。它模擬各種禽獸的姿態,以表現諸神的奇幻和以神話故事為主的內容,有的舞蹈也插入瞭釋迦牟尼的佛本生故事。瓦納姆有18種:①蛇舞(起舞的姿態),②神猴舞,③禦象舞,④智神舞,⑤黃鶯舞,⑥國王舞,⑦兔舞,⑧孔雀舞,⑨神螺舞,⑩雞舞,⑪⑪獅舞,⑫雙神舞,⑬⑬馬舞,⑭鷹舞,⑮舞神舞,⑯武士舞,⑰蛇舞(爬行姿態),⑱世尊舞。瓦納姆是舞蹈、詩歌和音樂的合成體。每種瓦納姆有不同的節拍,舞蹈有固定的程式,按音樂的順序可分為6段。瓦納姆是斯裡蘭卡古代藝術傢長期對大自然生活觀察體驗創造的。它們不僅通過藝術誇張的浪漫手法模擬動物的外在特征和擬人化的性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成為康提舞中的藝術珍品。康提舞中還有表現古代軍事操練的金環舞和吾達吉舞;表現男性技巧的筋鬥舞;向天神祈求保護的供獻舞等。

  民間舞則多表現世俗生活和勞動情景,如收割舞、采茶舞、汲水舞、棍棒舞等。

  傳說康提舞動作屬於濕婆神創造的健舞類,其主要動作特征為兩腿分開半蹲,腰部下塌。其基本功分腿功和手功。下身動作沉穩有力,手臂基本平舉胸前,手掌裡外翻動,動作棱角分明,頭隨體、眼跟手,全身和諧一致。

  康提舞的伴奏以橄欖形的凱得鼓為主,可用64種不同的節奏伴奏。舞蹈服裝以精美的維斯服飾著稱。

  斯裡蘭卡獨立以來,建立瞭藝術學院、舞蹈學校和專業演出團體。康提舞在繼承傳統舞蹈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