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凱魯比尼

  義大利作曲傢。1760年9月8日生於佛羅倫斯,1842年3月15日卒於巴黎。父親是哈蒲賽科德演奏傢。6歲起由父親傳授音樂,9歲從師B.費利奇等學習作曲。18歲前寫瞭36首樂曲,主要是帕萊斯特裏納式的教堂音樂。17778年又從G.薩爾蒂繼續深造,掌握瞭意大利的古典對位法技巧。1779年進入瞭他的意大利歌劇創作時期,演出瞭他的第一部歌劇《昆托·法比奧》,並以《被遺棄的阿爾米達》(1782)獲得成功。1784年他來到倫敦,又上演瞭他的兩部歌劇,並任皇傢作曲傢1年。1786年定居巴黎後改變風格,從事法國歌劇創作。他譜寫的第一部法國歌劇《德莫豐》(1788)演出失敗,第二部《洛多伊絲卡》(1791)始獲得巴黎公眾的好評。以後演出瞭他的傑作《美狄亞》(1797)和《兩天》(1800,在英、德上演時改名《挑水夫》)。《兩天》是受法國大革命英雄主義啟發而作的“拯救歌劇”,曾獲得J.海頓和L.van貝多芬的贊揚。1794年後,任巴黎音樂學院督學兼教師。1805年旅居維也納,直到法軍進占時才應拿破侖的召請重返巴黎。1814年法蘭西王政復辟後,任路易十八皇傢小教堂音樂指導。1822~1842年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他的後期創作又回到瞭宗教音樂,主要作品有《F大調彌撒曲》和《d小調追思曲》等。凱魯比尼是從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他的14部法國歌劇為發展法國歌劇作出瞭貢獻,同時也為19世紀初期復興意大利傳統宗教音樂作出瞭貢獻。與他人合著有《對位法與賦格教程》(1835)等教學和理論著作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