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代舞演員和編導,先鋒派舞蹈的創始人之一。早年在西雅圖的科尼什學校接受正規的舞蹈和戲劇訓練,而後在奧克蘭的本寧頓舞蹈夏令營學習。1939年應邀加入M.格雷厄姆舞蹈團任獨舞演員。此後,他不同意將藝術傢神化的作法,並對不同的創作題材和手段進行瞭嘗試。與傳統的芭蕾和一些現代舞蹈傢不同的是,他反對用舞蹈表現“角色”的心理活動,反對誇大舞蹈傢的個性對觀眾與合作者的影響,反對在音樂或戲劇性情節的基礎上編排舞步。這些觀點最終導致瞭他在1945年與老師格雷厄姆的分道揚揚鑣。

  坎寧安獨立後,創作個性日益鮮明,以此開瞭先鋒派舞蹈之先河,他的舞蹈作品既無情節,又無主題。他認為,舞蹈就是舞蹈動作的本身,舞蹈動作隻有運動的責任,而無做音樂或文學的傳聲筒的義務;作品中的音樂、佈景、燈光以及其他效果都具有獨立性,而唯一的共同之處是時間上的同步;這樣,觀眾就有充分的自由分別加以體驗和理解。

  為瞭擺脫傳統的戲劇情節發展邏輯與動作相互聯系方式的束縛,他提出瞭“在演員生理解剖范圍內,任何動作均可相互銜接”的編舞原則,探求各個動作、各個舞句、各個舞段的長短、輕重、表演方位以及相互間可能產生的偶然性聯系,使演員的個性得到更充分的表現,使觀眾產生難以預料的感受。他的作品在空間的利用上非常自由,甚至可以不受舞臺的限制,有時演員上臺下臺出人意料,有時演員從觀眾席中搬上某個物品作道具。他的舞校從1959年開辦起就非常成功;他的演員都受過很好的訓練;他長期在美國各大學任客座舞蹈教師;他的一些作品成為紐約市芭蕾舞團、波士頓芭蕾舞團、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保留節目,給傳統的古典芭蕾帶來瞭生機。

M.坎寧安

  坎寧安重要作品有:《圖騰祖先》(1942)、《七人舞》(1953)、《夏日晴空》(1958)、《V號變奏》(1965)、《怎樣跨越、踢腳、倒地、奔跑》(1965)、《間接的》(1970)、《變化中的舞步》(1973)、《廣場遊戲》(197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