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淩鶴

  中國劇作傢。原名石聯學,化名石煉頑,筆名淩鶴。1906年6月20日生於江西省樂平縣大田村,逝於1995年3月8日。中學時期曾參加演劇活動。1924年中學畢業後當過小學教員。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在南昌江西省總工會會負責宣傳工作。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石凌鶴赴日本留學,攻讀美術。1929年因參加進步的政治活動,被日本警方驅逐回國。同年年底,加入夏衍等人組織的上海藝術劇社,參加瞭該社《炭坑夫》、《愛與死的角逐》、《西線無戰事》等劇的演出。1930年石凌鶴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傢聯盟。1933年寫瞭獨幕劇《血》,反映瞭工人和租界巡捕房的鬥爭。1932年“劇聯”成立瞭影評人小組,石凌鶴是成員之一,並主持瞭《申報·本埠增刊》的“電影專刊”編輯工作,發表瞭電影小說《四十二街》,連載小說《千古恨》、《玉姬的一生》等。1933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瞭電影小組,石凌鶴是成員之一。這期間他還創作瞭《高貴的人們》、《死前的歡笑》等話劇,其中1936年的劇作以反對日本侵略為主題的《黑地獄》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抗日戰爭開始後,石凌鶴到第八集團軍戰地服務團負責宣傳工作,創作並導演瞭《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夜歌》等動員抗日的話劇。1938年石凌鶴調至由郭沫若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兼抗敵演劇第八隊政治指導員、教導劇團教導主任等職。後又轉入郭沫若領導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在此期間石凌鶴創作瞭廣播劇、兒童劇、活報歌舞及話劇《戰鬥的女性》、《夢的微笑》和《山城夜曲》等。

  1942年石凌鶴去昆明。1946年參與編輯《民意日報》副刊《人生》,並寫中篇小說《大英雄》。1947年在昆明籌建青年劇社,演出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和他自己的《仇劍記》等劇。1949年初回上海,參加地下黨領導的活動直至上海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凌鶴1950年任江西省文聯主席、江西省文化局局長。在組織戲曲工作者挖掘、整理傳統劇目和改革戲曲方面作瞭很多工作。他還創作或與人合作改編瞭《三代》、《西域行》、《木蘭詩》、《西廂記》、《梁祝姻緣》等大型戲曲劇本。他創作的話劇《方志敏》表現瞭方志敏烈士被俘不屈、忠於黨、忠於信仰的高貴氣節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一片丹心。此劇由江西省話劇團參加1956年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獲演出二等獎。他改編的贛劇弋陽腔《珍珠記》、《還魂記》被攝制成影片。

  1979年石凌鶴調往上海市文聯任《上海戲劇》顧問,同年10月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81年任中國戲劇傢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198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瞭《凌鶴劇作選》。1982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瞭石凌鶴與石慰慈合作的話劇《雷電頌》。同年12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瞭石凌鶴的《湯顯祖劇作改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