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凱奇

  美國作曲傢。1912年9月5日生於洛杉磯,曾隨H.考埃爾和A.勳伯格學作曲。先後在西雅圖、芝加哥、紐約等地任教。

  他的早期作品採用十二音技法。不久,便轉向打擊樂領域。他的作品《起居室室音樂》(1940)是為打擊樂器和4人談話而作,所用的敲擊器具,均為起居室的傢具、門窗等。由於熱衷於節奏和打擊樂效果,他還設計瞭一種加料鋼琴,即在鋼琴琴弦的各種位置,插上螺絲釘、橡皮、毛毯等小物件,以改變樂器原來的音色;並從1938年起為它寫瞭10多首樂曲,如《奏鳴曲與間奏曲》等。他的標新立異特別表現在50年代的一系列被稱作偶然音樂的作品中,這些作品經常成為先鋒派音樂走向極端的典型例證。如《變化的音樂》(1951),是根據中國的《易經》,采用“偶然手法”寫成;《想象的風景第四號》(1951)是為12臺收音機、24名表演者而作的;《想象的風景第五號》(1952)是一種“錄音帶音樂”,以任何42張唱片為材料進行錄音而成。特別是1952年的無聲“作品”《4分33秒》(為任何樂器而作),在作品所限定的4分33秒鐘內,演奏傢完全沒有奏出任何聲音,隻是把周圍環境可能發生的各種音響當作這首作品的音樂演奏。

  凱奇是美國先鋒派作曲傢之一。他的創作以追求新奇著稱。他總是不斷在尋找新的聲音、新的方法、新的音樂語言。他的重要作品還有《豐塔納混合曲》(1958)、《鋼琴協奏曲》(1958)、《戲劇小品》(1960)、《第四變奏曲》(1963)等。他的文字著作有《無聲》(1961)、《記譜法》(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