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評話傳統曲目。作者浦琳,字天玉,揚州江都人。據清乾隆六十年(1795)刊印的《揚州畫舫錄》卷9“小秦淮錄”一條記載,浦琳“右手短而捩,稱子。少孤,乞食城中,夜宿火房”。後來,他意外地娶瞭妻子,獲得一些妝奩,由於鑽營賭術,傢道漸豐。“乃以己所曆之境,假名皮五,撰為《清風閘》故事。”可見,《清風閘》有自傳的成分。書中敘述北宋時代富戶皮宏之子皮五,少年時父母雙亡,因為嗜賭成性,傢產敗盡。娶得貧女孝姑後,以訛詐商傢富戶為生。後來包公夢見孝姑生父孫大理冤魂申訴訴,據稱系被養子小繼謀害而死。包公尋見孝姑,昭雪沉冤,皮五也時來運轉,驟成巨富。這部書雖然以宋代為歷史背景,但實際描繪瞭清代中葉揚州的市井風情,寫人狀物,妙趣橫生,深得市民階層的喜愛。浦琳演說《清風閘》,時人譽為“獨步一時”,“稱絕技者”。以後,名傢輩出,爭說這部書而歷久不衰。清咸豐時,龔午亭說這部書最馳名,被譽為“揚州三絕”。龔午亭傳授給兒子龔小亭,龔小亭授徒張捷三。張捷三曾在揚州教場書場創造瞭連說七遍盛況不衰的紀錄。此書近年仍有演員講述,並記錄整理瞭一些片斷。

  清嘉慶時,《清風閘》曾刻印成書,計4卷32回,署名“梅溪主人”。據葉德均考證“這不是浦琳的作品,是別人根據說書人所說筆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