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曲種。流傳於青海省西寧、大通、湟中、湟源、互助、樂都一帶。其歷史沿革說法不一。從曲調上看,與甘肅省的蘭州鼓子、河州平弦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它是一種聯曲體的形式,有曲牌60多支,其中有將近半數是明、清兩代從江蘇、浙江等地傳入的,另外是西北地方流傳的民歌及戲曲曲調。舊時有“十八雜腔、二十四調韻”的說法,實際不止於此。它的音樂唱腔分為:①賦子,以〔前岔〕、〔賦子〕、〔後岔〕三個曲牌組成,用平調弦伴奏,三弦定弦為 mi-la-sol;②背宮,應用曲牌較多,常用的的有〔賦子〕、〔大字〕、〔離情〕、〔太平年〕、〔銀紐絲〕等,用平調弦伴奏;③下背宮,應用曲牌較多,用勾調弦伴奏,三弦定弦為mi-la-re;④小點,曲牌有〔璫韻〕、〔反璫韻〕、〔反離情〕、〔蘭城〕等,用平調弦伴奏;⑤雜腔,在各種曲體中穿插應用。以上各種曲體多以〔前岔〕、〔後岔〕做為曲頭、曲尾,唱腔平緩,帶有溫柔典雅的風格。

  青海平弦采取坐唱形式,多為一人主唱,在情節需要時也有對唱和幫腔。伴奏樂器有三弦、揚琴、琵琶、板胡、月琴、笛子等。擊節樂器用“月兒”(五寸瓷碟),以筷子敲擊。簡單的演出形式是演員敲“月兒”演唱,另一人以三弦伴奏。曲目以歷史故事為主,如《聞雷失箸》、《古城聚義》、《宮門掛帶》等。也有些神話和民間傳說故事,如《白蛇傳》、《舍身崖》等。另外還有些詠事、寫景、抒情和喜慶祝頌之類的小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演唱瞭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