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即亂彈。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出自陝西、甘肅及山西的民歌小曲,由民間流行的弦索調演變而成。因採用梆子擊節,作“桄、桄”聲,又名梆子腔或“桄桄子”。陝西、甘肅一帶古為秦地,故稱秦腔或西秦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地方。

  明萬曆抄本《缽中蓮》傳奇中已使用瞭〔西秦腔二犯〕的曲調。清初劉獻廷(1648~1695)在《廣陽雜記》中說:“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廣陽即今北京,可知當時亂亂彈已流傳至北京。康熙末至乾隆、嘉慶年間,秦腔盛行,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在陜、甘一帶,並逐漸形成同州腔、醴泉腔、渭南腔、盩厔腔、隴州腔、隴西梆子腔等。後來,在陜西省內秦腔又發展成為東、西、中、南4路。東路秦腔,又稱東府(同州府)秦腔、東路戲、同州梆子,流行於華縣、華陰、潼關、郃陽、大荔(同州)等地,唱腔音調與山西蒲州梆子近似;西路秦腔,又稱西府(鳳翔府)秦腔、西路戲,流行於鳳翔、寶雞、岐山、眉縣、隴縣一帶;中路秦腔,又稱西安亂彈、西安梆子。此外,流入陜南,衍變為漢調桄桄,流行於漢中、安康地區,也叫南路秦腔。現東西兩路戲,基本上已被西安亂彈所代替。在甘肅省發展起來的秦腔,除有隴西梆子腔的傳統外,與西路秦腔也有著相互影響。

  秦腔的唱腔分為歡音 苦音兩類,各自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歡音長於表現喜悅、爽快的情緒;苦音長於表現悲憤、淒涼的情感,可依據戲劇情節和人物的需要加以運用。唱腔為板式變化體,板式有:①慢板,一板三眼,不用鑼鼓隻用鼓板起唱的叫“安板”,用鑼鼓開起的叫“塌板”;②二六板,一板一眼,用指板(牙子)起唱的叫“搖板”,用鑼鼓起唱的叫“帶板”;③代板,有板無眼,有緊打慢唱與垛板之分;④起板、尖板(箭板,或稱墊板);⑤滾板,即滾白。另有花腔(或稱彩腔),用一種假聲的“二音”演唱,“衣”字拖腔,在苦音唱腔中用的有“軟連三環”、“苦中樂”、“哭腔子”;在歡音唱腔中用的有“硬連三環”、“麻鞋底”、“十三腔”(或稱十三梆子)等。伴奏樂隊分文、武場。文場,早年以二股弦為主,又稱二弦,琴桿較短,弦用牛筋,用弓拉奏,定弦 la-mi(五仜),發音尖細清脆。後棄二弦,以呼胡(或稱板胡)為主奏樂器。其他有笛、三弦、月琴(四弦)、京胡、嗩吶、呧吶、大號等。武場為打擊樂,有指板、幹鼓、暴鼓、戰鼓、鉤鑼(大鑼)、手鑼(小鑼)、馬鑼、大扇子(大鈸)、小扇子(小鈸)、水水等。

  秦腔的腳色,分四生、六旦、二凈、一醜,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各門都曾有許多出色的演員,王喜兒的《放飯》(《牧羊圈》),陳雨農的《皇姑打朝》、《曹玉蓮走雪》,麻子紅(李雲亭)的《拆書》和《殺驛》等都稱譽一時。秦腔演員不隻重唱,也重工架、特技,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噴火、梢子功、撲跌等表演都十分考究。臉譜也自有特色,如秦始皇為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

《趙氏孤兒》劇照

  秦腔的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周、秦至清的各代歷史故事戲、神話戲、民間傳說戲以及社會風情戲等。整本戲多,折子戲少。陜西省劇目工作室已抄存的傳統劇目就有2748本。經常演出的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風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等。各行當擅長的戲有:小生戲《漁傢樂》、《長坂坡》、《抱妝盒》;須生戲《臨潼山》、《賣華山》、《斬韓信》、《斬經堂》;凈腳戲《斬單通》、《打鑾罵駕》、《抱琵琶》;毛凈戲《訪白袍》、《取洛陽》;正旦戲《三娘教子》、《跑坡》、《揀柴》;小旦戲《洞房》、《櫃中緣》;武旦戲《破洪州》、《反延安》;老旦戲《雙羅衫》的《汲水》、《火焰駒》的《打路》;醜腳戲《三搜府》、《三上殿》、《獻西川》等。

  1912年,熱心用秦腔移風易俗的李桐軒、孫仁玉、范紫東、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的影響,聘請藝人陳雨農等,創辦西安易俗社。相繼又有三意、正俗等社成立。他們演出《還我河山》、《三滴血》、《臥薪嘗膽》、《鴉片戰紀》、《頤和園》、《金蓮痛史》、《大煙魔》等宣揚愛國主義精神、針砭時弊的劇目。在藝術上,兼蓄東、西兩路秦腔的長處,又汲取京劇等外來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越而趨於柔和清麗,身段表情由粗獷豪放而趨於精致細膩,既保持原有的風格,又融入瞭新的格調。這時的王天民、李正敏、蘇育民、劉毓中等著名演員,都為中路秦腔的改進和發展作出瞭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在中國共產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湧現出不少秦腔劇作者和演出團體。他們明確瞭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結合抗日戰爭及發展生產的現實需要,創作、改編和演出瞭大量現代戲和歷史劇。其中主要有趙伯平的《大上當》、《抓壯丁》、《新教子》、《新考試》、《抓漢奸》,馬健翎的《中國魂》、《一傢人》、《三岔口》、《血淚仇》、《窮人恨》、《魚腹山》,黃俊耀的《官逼民反》、《閻王寨》,墨遺萍的《正氣圖》、《河伯娶婦》、《洪承疇》,田益榮的《有田敏子》、《兩個世界》、《皖南事變》、《回頭是岸》、《文天祥》、《蘇武》、《堅持到解放》,張棣賡的《赤膽忠心》、《同胞仇》、《烈火揚州》、《兄弟會》,袁光改編的《白毛女》、《屈原》等。這些劇目,分別由七月劇團、民眾劇團、西北文工團、八一劇團、邊保劇團、隴東劇團、延大文工團、三八五旅宣傳隊、七團宣傳隊、影劇團、延屬文工團等單位演出。安波、王依群等記譜整理瞭秦腔音樂,為豐富和發展秦腔表現現實生活的能力,進行瞭有益的革新嘗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秦腔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在劇作、舞臺藝術以及培養人材等方面取得瞭新的成就。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主要有《遊龜山》、《遊西湖》、《趙氏孤兒》、《三滴血》、《火焰駒》、《忠義俠》(即《周仁獻嫂》)、《打柴勸弟》、《賣畫劈門》等;創作的現代戲有《西安事變》等。《三滴血》、《火焰駒》已攝制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