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傳於福建省南部晉江、南安、同安等城鎮和農村,也稱拍球舞、杠球等。相傳始於唐代宮廷的踢球戲,後傳入民間逐漸形成。每逢中秋、元宵佳節或在迎神賽會祭祀活動中,人們在村頭巷尾跳起彩球舞,多與其他民間舞蹈如各種鼓舞一起表演。在梨園戲《鄭元和與李亞仙》和高甲戲《乾隆遊江南》中,還以彩球舞做插舞。這種舞在廣場街巷表演時,3人一組,兩個小旦一個彩旦,用南曲《直入花間》伴奏,動作活潑,節奏明快,載歌載舞。道路寬敞處走“急碎步”,道路狹窄處走“慢六步”。33 人共舞一個彩球,有推、拍、頂、踢、小跳等身段動作,場面熱鬧詼諧。在梨園戲和高甲戲裡一般用南曲《三千兩金》和《孤棲悶》為彩球舞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