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依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貴州省黔南、黔西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陽、安順等黔西北部分地區,人口2120469人(1982年統計)。佈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通用漢文。佈依族的民間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器樂與戲曲音樂3類。

  民間歌曲 佈依族有3個土語區。由於各聚居區經濟發展、地理環境、土語鄉音以及與相鄰民族的文化交流等各種條件的差異,流傳於各土語區的民歌呈現出形式多樣、色彩彩各異的特點。

  第1土語區,包括黔南、黔西南兩個自治州,即紅水河以北的蒙江、峨江、北盤江流域一帶,這是佈依族的主要聚居區,在民間音樂方面保留著本民族的原有風貌。這個地區的民歌以二聲部的大歌、小歌和單聲部的大調、小調最有特色。

  大歌、小歌 大歌多在莊重的聚會場合演唱,內容為迎送賓客、祝頌豐年、擺古敘事等。用大嗓演唱,情緒開朗、豪放而莊重。一般由歌頭、正歌、歌尾3部分組成,歌詞結構為5字4句的主體歌詞後面加兩句延意的補充,然後再反復前4句結束。小歌多在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演唱,內容多為情歌,用小嗓演唱,感情內在、真摯,音調柔和婉轉,結構短小整齊,多以4句為一首,單二部曲式,分成獨唱和重唱兩個段落。大歌、小歌兩個聲部的結合在民間世代相傳,有約定俗成的3條規則:音色上要求“上脆下莽”,旋律線要求“公母分明”,音程關系要求“兩音相糍”(象糍粑似地粘合之意),因而兩個聲部多為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等比較窄的音程,有時甚至整個樂句出現連續的平行二度,加之增四度音程的頻繁出現,這種富有動力的音程結合和序進,形成其多聲結構的重要特色。如下例:

《大歌》

  大調 結構為上下句體,節奏平和,速度舒緩,旋律多為級進,演唱時常用滑音、波音和顫音。流行於望謨的“尤阿勒”、“馬保羅”亦屬大調一類。

  小調 基本上是一個樂句的多次變化重復。常以最低音起唱,作階梯式(或波浪式)上行到最高音;旋律進行比較自由,常隨歌詞和情緒的變化而流動;結尾多用假聲和顫音。情緒開朗,富於風趣。

  筆管歌 唱時以筆管(一種橫吹單簧竹管樂器)伴奏,故名。多用漢語演唱,有前奏、間奏、結尾的4樂句樂段結構,徵調式。曲調流暢優美,有時伴奏者運用變奏手法,與歌聲形成復調關系。

  勒尤調 勒尤是一種雙簧直吹的木管樂器,它的音調委婉深情,具有思慕想念的意味,青年們常用以表達對愛情的渴求。後來填上簡單的歌詞,主要用“勒、哩、哦、歐”等象聲詞來模仿勒尤的音調,從而形成一種帶有器樂性的聲樂體裁,勒尤調即以此而得名。

  妹調 以sol、la、do、re4音組成,感情質樸,切分節奏的運用很有特點。

  四弦胡情歌 流行於羅甸縣一帶,以四弦胡琴伴奏而得名。曲調基本是一個樂句的變化重復,宮調式,感情細膩、委婉。

  浪哨歌 浪哨,亦稱“趕表”、“坐表”,是佈依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一種社交活動,浪哨歌就是在這種場合演唱的情歌。曲調與漢族山歌調比較接近。

  喪葬歌 以流行於望謨打易的孝歌最具代表性。一領眾和,用鐃鈸伴奏。繞棺舞唱,氣氛肅穆。

  第2土語區地處經濟文化比較發展的貴州中部,和漢族交往較多,其民歌一般分為用漢語演唱的“明歌”和以佈依語演唱的“土歌”兩種。還有兩種語言兼用的“夾簧歌”以及“咕嚕山歌”、“結巴歌”等。

  明歌 根據篇幅的長短分短歌、長歌兩類,以7字、4句為一首的短歌較多見。俗稱“四句歌”。以la或sol為主音的四聲、五聲音階較多,用大、小嗓結合的唱法。如下例:

《好花紅》

據此演化的變體甚多,常以歌詞的內容命名;也有一些有固定曲調的四句歌,如“四平腔”、“三滴水”等。

  土歌 有短歌、長歌兩類。短歌為4、6、8句,多為近代新詞;一首長歌有幾十句乃至上百句,屬古歌,內容多為開天辟地、民族歷史、天理人情等,用以教育後代。

  咕嚕山歌 因山歌中的襯詞而得名,短促密集的節奏,詼諧生動的襯詞,輕快活潑的曲調,使其具有非常鮮明的特征。

  這一地區的佈依族以小聚居的方式雜居於漢族中間,其民間歌曲受漢族影響較大,除大量的用漢語演唱外,許多佈依族民歌在曲調、調式、結構等方面顯露出漢族山歌的影響。

  第3土語區的佈依族民歌有兩大特點:一是由於與彝族、苗族、漢族相雜居,佈依族民歌有著明顯的受這些民族音樂影響的痕跡;二是由於佈依族居住分散,各村寨的生活習俗、民歌的音調、風格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如流行於鎮寧縣的扁擔山歌,就與其他佈依族村寨的民歌毫無共同之處。它以re為主音,旋律進行中的上、下四、五度跳進,詞曲結合的一字一音等顯出瞭它的獨特個性。威寧佈依族民歌受當地彝族民歌的影響較深,特別是在襯詞襯句的運用上更為鮮明突出。

  器樂 佈依族的民間樂器主要有:①勒尤、勒浪,直吹雙簧樂器。勒尤意為“選擇情人的小嗩吶”,勒浪意為“飄遊浪蕩的小嗩吶”。勒尤吹奏的曲調有“飄遊調”和“思情調”兩類。勒浪則吹奏一般小調。這些曲調有一個大體固定的旋律,演奏者可以即興發揮。②對簫,直吹雙簧樂器。分公、母兩管,左右手各按1管,一口分吹。常用於小歌伴奏,更多的是獨奏,兩管各奏一個聲部,曲調和小歌相同。③筆管,橫吹單簧竹管樂器。形似長筆,用於山歌伴奏。④姊妹簫,直吹竹簧雙管樂器。多吹奏短小精幹的曲調,有些來源於漢族的嗩吶曲。

  佈依族的器樂有:①吹打樂。用於婚喪嫁娶等風俗性場合,由嗩吶、大號、鼓、鈸等組成,俗稱“八仙”,有禮俗性的套曲和娛樂性的雜曲。②小打音樂。流行於麻沙河兩岸佈依族村寨中的一種絲竹樂。樂器有簫筒、月琴、胡琴、碗或鈸。現有曲牌約300餘首。對樂曲結構形式和旋律發展手法,民間有許多形象的稱謂,如一枝梅(一段式)、雙飛燕(二段式)、三春柳(三段式)、亂插花(多段),以及小翻、大翻、龍擺尾、龍打滾、畫眉穿山、雙龍出洞等。主要為齊奏。演奏中常因即興加花或簡化造成錯落不一,從而產生一種自然的多聲效果。③銅鼓合奏。流行於關嶺一帶,由銅鼓領奏,皮鼓、鈸、馬鑼、鋩鑼、小镲合奏。主要於春節期間擊奏,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祭樂》有一套傳統曲牌,共12段。

  戲曲音樂 佈依族民間有佈依戲和八音(坐唱),主要流行於盤江流域。佈依戲分“土戲”和“彩調”兩類。“土戲”由八音坐唱發展而來,彩調由廣西傳入,其唱腔、音樂與廣西彩調、貴州花燈有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