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所以培養教師為主的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設在北京。前身是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原是1902年12月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1904年改稱優級師範科,1908年又改稱優級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名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2年又改為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於1906年成立,辛亥革命後改為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改名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1931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與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合併,成立“國立北平師範大大學”,並設有文、理、教育3個學院。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學校被迫西遷,與北平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在西安組成臨時大學,後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遷往陜西城固。1939年西北聯大師范學院獨立為西北師范學院,逐步遷往蘭州。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7月北平師范大學在北平復校,西北師院部分師生復員到北平。

原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第三院舊址

北京師范大學校園一角

  北京師范大學是一所有光榮革命鬥爭歷史的學校。早在1903年,學校師生為反對沙俄企圖吞並中國東北,曾聯名上書清政府,要求抗擊俄軍侵略,並通電湘鄂皖等省師范學堂采取一致態度。1919年,該校學生積極參加瞭“五四”愛國運動,勇敢地站在鬥爭第一線。1925年發生瞭震驚全國的女師大風潮,以魯迅先生為首的進步教授發表宣言,支持瞭青年學生的鬥爭。1926年師生參加瞭“三·一八”反帝愛國大示威,有3位學生壯烈犧牲。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學生不顧學校當局的阻擋、恐嚇,沖破軍警包圍,參加瞭北平學生大示威和南下宣傳團。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學校獲得瞭新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正式命名為北京師范大學。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燕京大學等校的教育系科和輔仁大學並入北京師范大學,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84年,學校設有17個系(23個專業):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政治經濟學系、教育系、外語系、藝術教育系、數學系、物理系、無線電電子學系、天文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學系、地理系、體育系、圖書館學系。除個別系科外,學制均為4年。還設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科學、外國教育、蘇聯文學、史學、古籍、低能核物理、現代化教育技術、環境科學等9個研究所和一批研究室,以及中學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計算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和電化教育中心等教育與教學科研機構。

  1983~1984學年,學校有本科生4505人,研究生371人;高等院校進修生410人。全校有專任教師1563人,其中教授75人(包括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3人),副教授306人,講師686人,助教475人,教員21人。另有科研人員274人。學校還有22個博士生專業,導師28人;碩士生專業61個,導師284人。1949~1984年,學校共培養瞭19000名本科學生,2100多名研究生。

  學校一直重視對學生進行“德智體全面發展”和“為人師表”的教育;重視科學研究工作。自1978年以來,有45項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傢獎勵,學校曾編寫出一批質量較高的社會科學方面的論著。

  學校設有3所附屬中學、1所實驗小學、1所實驗幼兒園,它們是學校師生研究中小學教育的實驗場所。學校圖書館藏書250多萬冊。學校還設有出版社。(見彩圖)

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的實驗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