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П.契訶夫

  俄國小說傢、劇作傢。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小商人傢庭。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醫學系學習,畢業後邊行醫邊寫作。開始以安東沙·契洪特的筆名發表幽默小品,如《一個官員的死》(1883)、《變色龍》》(1884)、《普裡希別葉夫中士》(1885)。以後又陸續發表瞭許多優秀小說。

  契訶夫第一部劇本《沒有父親的人》寫於19世紀70年代末,但直到1923年才發表。該劇以鄉村教師普拉東諾夫的命運為主線,通過父輩與子輩間的兩代人沖突,揭示瞭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矛盾。全劇人物眾多,情節繁雜,而且正劇因素和喜劇因素融合在一起。同樣的特點也反映在《林妖》(1889)中。契訶夫把它稱作“小說喜劇”。後來契訶夫把《林妖》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寫進瞭《萬尼亞舅舅》。

  契訶夫的第一部戲劇力作是《伊凡諾夫》(1888)。伊凡諾夫是俄國戲劇文學中的第一個全身心地沉浸於內心復雜體驗之中的戲劇主人公。他是個心事重重的、未老先衰的人。伊凡諾夫並不希冀找到生活的出路,隻是想思考他不幸的原因。契訶夫在這部劇本中描寫瞭又一種類型的“多餘人”,向讀者展示瞭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悲劇。在《海鷗》(1896)中,契訶夫比較深入地思考文學藝術以及文學藝術傢的命運問題,通過有才華、有抱負的個人和庸俗社會的悲劇性沖突,表現瞭他們的文學藝術活動和他們日常生活的不和諧。《海鷗》1896年首演於彼得堡皇傢劇院,未引起廣泛註意,兩年之後,莫斯科藝術劇院把它重新搬上舞臺,獲得巨大成功。後來,海鷗的形象成瞭莫斯科藝術劇院的院徽。

《萬尼亞舅舅》劇照

  從《海鷗》開始,契訶夫戲劇創作的一些創新特點逐漸明朗起來,如人物臺詞中的豐富潛臺詞,自然環境和人物心理的呼應,象征手段的廣泛運用等。契訶夫戲劇創新的一個重要特色是,他力圖在生活的常態中挖掘戲劇性,十分重視表現充滿心理內容的內部動作。劇本《萬尼亞舅舅》(1897)的同名主人公為他人無謂地犧牲瞭自己青春年華的生活悲劇,就是在看來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細節中展現的。而且,越到戲的尾聲越能使人感覺到,契訶夫把戲劇沖突的焦點從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沖突轉移到個人與全社會的沖突上。

  隨著20世紀初俄國社會革命思潮的進一步高漲,契訶夫作品中的樂觀主義調子也愈加高昂。在《三姊妹》(1901)中,契訶夫對破壞和毀滅生活中的美的社會力量,給予更為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向人們展示瞭真善美與假惡醜的鬥爭。三姊妹是善良而軟弱的,她們敵不過以娜塔莎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她們痛苦,但她們也期待著幸福的未來。因為有這期待,所以她們也能忍耐。

  《櫻桃園》(1903)的劇情有很濃的抒情色彩和悲喜劇因素。劇本一方面揭示瞭像朗涅芙斯卡雅和戛耶夫姊弟這樣過時瞭的人物不能挽救舊生活的毀滅;另一方面在展示舊生活行將毀滅的同時,也強烈地表現瞭和過去告別、奔向幸福未來的激情。劇中兩個青年主人公──特羅菲莫夫和安尼雅對“新生活”的追求和歡呼,賦予瞭劇本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樂觀主義情緒。

《櫻桃園》劇照

  寫完《櫻桃園》不久,契訶夫的肺病日漸惡化。1904年6月,他到德國療養勝地巴登維勒休養治療,同年7月15日於此地逝世。除瞭多幕劇外,契訶夫還創作瞭一些獨幕劇。其中有《天鵝之歌》(1887)、《蠢貨》(1888)、《求婚》(1889)、《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1889)、《婚禮》(1890)、《紀念日》(1892)、《論煙草的危害》(1892)。

  契訶夫戲劇對20世紀世界戲劇產生瞭很大影響。當代蘇聯的一批重要劇作傢如А.Н.阿爾佈佐夫、羅佐夫等都把自己視為契訶夫戲劇傳統的繼承者。當代西方一些著名導演如英國的P.佈魯克、意大利的斯特萊爾高度評價契訶夫,並把他的劇作搬上西方舞臺。契訶夫的劇作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30年代,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曾在延安演出過《蠢貨》、《求婚》和《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櫻桃園》、《萬尼亞舅舅》和《海鷗》被搬上瞭中國舞臺。《契訶夫戲劇集》於196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契訶夫戲劇集》中譯本書影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出的《萬尼亞舅舅》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