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

  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傢。生於雅典貴族奴隸主傢庭。早年學習音樂、詩、繪畫和哲學,20~28歲一直跟隨蘇格拉底學習。蘇格拉底逝世後,他便離開雅典,到處遊歷。他曾先後到過雅典附近的邁加拉和埃及、義大利等地,造訪過幾何學傢歐幾裏得、畢畢達哥拉斯派的意大利的學者們。他曾應敘拉古城邦的僭主狄奧尼西奧斯一世的邀請,協助其管理城邦,結果遭到失敗。40歲時,他在雅典附近的體育館裡辦瞭一個"學園" (Academy),授徒講學。傳說他於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361年兩次重訪敘拉古,希望實現他的理想國,但都沒有成功。在柏拉圖的學園裡,師生之間運用對話的形式進行教學(見彩圖)。這種對話要求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進入這個學園必須熟悉幾何學的基本原理,學園中的數學課程是所有課程中最受重視的。

柏拉圖和他的學生在阿加德米(學園)

  柏拉圖認為,有一個暫時的“現實世界”和一個永恒的“理念世界”,而前者隻是後者的模糊摹本。理念世界是光明與至善的王國。人的靈魂原在理念世界之中,後來才與肉體結合。靈魂是由三部分組成的:理性、意志和感情。理性是靈魂的基礎,來自理念世界;意志和感情是靈魂和肉體相結合的產物,它們是模糊靈魂洞察完善理念的渠道。靈魂的這三部分表現為三種德行:理性表現為智慧,意志表現為勇敢,感情表現為節制。體現這三種德行於社會的便有三種社會集團或等級:①哲學傢運用智慧管理國傢;②軍人具有勇敢精神保衛國傢;③手工業者和農民節制欲望,供養前兩個集團。人類想要在這個“現實世界”實現“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徑就是通過教育,以促使未來的統治者能夠獲得真知,以洞察這個“善的王國”。所以柏拉圖十分重視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首先指出教育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是柏拉圖。

  柏拉圖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並建立瞭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他從理念先於物質而存在的哲學思想出發,在其教育體系中強調理性的鍛煉。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裡,進行遊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7歲以後,兒童就要開始學習軍人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槍、射箭等等。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特殊興趣的學生就要繼續深造,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學與和聲學等學科,以鍛煉他的思考能力,使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柏拉圖指出瞭每門學科對於發展抽象思維的意義。他主張未來的統治者在30歲以後,要進一步學習辯證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經過5年後,他就可以成為統治國傢的哲學王瞭。

  柏拉圖極度鄙視體力勞動。認為,勞動隻能發展醜惡性格,阻礙人們洞察理念世界。他甚至要未來的統治者和軍人不要模仿奴隸,不要對手工業和農業發生興趣。

  在《法律篇》裡,柏拉圖把斯巴達和當時雅典的教育制度結合起來,認為教育是人類所具有的首要的和最美好的事物,而且隻有那種對人進行“恨你所當恨,愛你所當愛”的特殊訓練,才配得上稱為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是以唯心主義為基礎、為奴隸主貴族政治服務的,但其中仍有一些發人深思的因素,對後世教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他的學生亞裡士多德就從中吸取瞭許多教育觀點。柏拉圖所制訂的各門學科,加上過去智者們制訂的文法和修辭學,到瞭中世紀就發展成為七藝。他的唯心主義理念論思想在公元3世紀就影響瞭普羅提諾斯的思想,後者創立瞭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在中世紀初期,他的思想對著名神學傢聖奧古斯丁的神學體系有很大的影響。在文藝復興時期,不少學者對柏拉圖發生興趣。後來在意大利仍建立柏拉圖式的學園。

  古希臘哲學傢中,柏拉圖的著作保存得比較完整。他在中期寫的《理想國》和晚年寫的《法律篇》中,有很大一部分敘述瞭他的教育思想。柏拉圖其他主要著作還有:《申辯篇》、《沙米底斯篇》、《美諾篇》、《會飲篇》、《斐德羅斯篇》、《蒂邁歐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