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啟蒙思想傢 J.-J.盧梭的主要教育著作。副標題為《教育論》。1762年出版。該書是盧梭的精心傑作。他自稱:“《愛彌兒》一書構思20年,執筆3年。”全書共5章,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故事優美,文筆生動,富有文學價值。前4章以富傢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男子教育的改革,揭穿法國封建教育的腐朽荒謬,並提出新教育的原則和理想。末章借愛彌兒未來的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女子教育的革新。

  全書宣揚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闡述性善論,,認為人秉有天賦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順性發展就可成為善良的人,實現善良的社會。所以教育應受天性的指引,以培養自然人為目標。自然人的身心調和發達,體魄健康,感覺靈敏,理性清晰,良心暢旺;相反,封建教育造就王公貴人和國傢公民,卻把人的天性窒息瞭,使天真純潔的兒童淪為社會傳統的俘虜,失去瞭善良的本性。全書還尖銳批判封建教育把年幼無知的兒童當作哲學傢、道德傢和神學傢對待,揠苗助長,戕害身心。在盧梭看來,要糾正封建教育的錯誤,就應當使教育“歸於自然”,即排除惡劣的習染,使兒童的天性自由地自然地發展。書中把受教育者的成長分為嬰孩期、兒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呼籲教育要適應各時期年齡特征,同時還要適應個性差異和兩性差異。它對於體育、感覺教育、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女子教育,都提出瞭改革的意見和主張。

  全書題材新穎,詞語鋒利,尖銳地批判瞭法國封建社會及其教育。該書因觸怒貴族和僧侶階級,出版後即被宣佈為禁書,在巴黎遭到焚毀,盧梭被迫出走國外。但書中闡述的思想對於I.康德、J.H.裴斯泰洛齊、J.杜威以及後世許多教育傢,都有啟發和影響。在兒童心理學發展史上,《愛彌兒》也占有重要地位。但該書把兒童的天性作為興辦教育的根據,卻忽視瞭教育的社會性。

  中國商務印書館曾於1929年和1978年,先後印行《愛彌兒》的魏肇基節譯本和李平漚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