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必要手段。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教育同社會發展有著本質的聯繫,並受教育物件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它以越來越複雜的形式適應著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現代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教育提出瞭更高的要求。教育的作用日益為世界各國所重視。現在,中國處在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中國的教育肩負著為“四化”建設培養各種專門門人才和勞動後備力量的任務;它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加廣泛和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中,把教育列為發展國民經濟的三大戰略重點之一,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重視教育,重視知識,重視人才。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按《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現在一般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教育這個詞,有時還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語使用。

  教育起源於勞動。而勞動是在社會集體中進行的。教育是適應人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教育同社會共存、共發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方式的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對立和統一,推動著社會的前進。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育的發展既同生產力的狀況有關,又同生產關系的性質有關。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同時制約著教育。

  人,作為勞動力,是社會生產力中的最活躍的因素。勞動力的素質直接關系到生產的效率和發展進程。馬克思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們在勞動中所運用的“體力與智力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0頁)。這就是說,一個人(勞動力)在生產上發揮的作用如何,同他們的體力與智力的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而人的體力與智力的發展,主要靠教育的培養和訓練。教育擔負著勞動力再生產的任務。勞動力的再生產,從質量上和數量上,都取決於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並作用於物質資料的再生產。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這些知識形態的科學技術在沒有被勞動者掌握之前,它還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隻有當它被勞動者所掌握並運用於生產實踐,才可能由潛在的形式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種“轉化”仍然要靠教育對人的培養與訓練。教育使勞動者掌握現存的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的繼續發展也要靠受過教育的人去實現。因此,教育也是科學技術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掌握科學技術的深度與廣度越好,他們在推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上的作用也就越大。所以要發展生產,就必須相應地發展教育。近代社會中,基礎教育的逐步普及,職業技術教育、大學專業教育、成人教育的發展,教育內容、方法、技術的改革,都與生產力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從上述意義上說,教育是生產鬥爭的工具,任何社會都不能沒有教育。

  人,作為勞動力,又是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之中,具有一定思想、意識的社會成員。人類的生產勞動從來就是社會性的勞動。人們從事物質生產,同時也就建立起某種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以及與它相適應的其他社會關系,對人的思想和體力、智力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馬克思又把人的本質看作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教育所培養的人具有什麼樣的思想,教育由誰來掌握,誰能夠進學校受教育,以及按什麼目的、用什麼內容教育他們,這都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有關,都是由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維護這種生產關系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等決定的。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不僅把前輩所積累的生產經驗傳授給下一代,而且把一定社會的生活規范傳授給下一代,使他們能適應現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要求,以維護和鞏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因此,不同的社會具有不同性質的教育。從上述意義上說,教育既是永恒的、普遍的范疇,又是一個歷史的、階級的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占統治地位的教育,總是統治階級的教育,總是統治者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工具。

  教育為生產力服務和為一定生產關系服務是辯證統一的。但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或在同一社會制度的不同發展階段,由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具體表現不同,教育對生產力或生產關系所發生作用的重點也不同。當社會發展需要變革生產關系以解放生產力時,教育為階級鬥爭服務的性質和作用就突出出來;舊教育竭力維護舊的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而革命的教育卻在為推翻舊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鬥爭。在近代社會中,當社會由革命轉向建設時,教育為生產鬥爭服務的性質和作用,就被提到突出的地位;它反映著新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狀況,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盡管教育的作用隨一定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它始終體現著為生產力服務和為生產關系服務的辯證統一性。須知,生產力的發展遲早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教育也遲早會隨之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在社會主義國傢,有時也會出現教育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情況,或落後於生產發展的需要,或超越瞭生產發展的水平,這都要給生產力的發展帶來某些消極的甚至是破壞性的影響。但是,這同在私有制社會中所發生的情況和問題畢竟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要改變這一不相適應的情況,並不需要改變社會制度和所有制關系。這是因為,現存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最進步的社會制度;而掌握領導權的工人階級又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完全可以自覺地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檢查和調整生產關系中某些不相適應的環節,在體制上進行適當的改革,從而使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

  教育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以及社會的其他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機構和政治思想、法權思想、哲學、道德、文化、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聯系。教育的發展是同這些社會因素的發展分不開的。教育就是在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錯綜復雜的聯系中,對社會的發展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此外,還有一些社會的、自然的因素,如人口的增長、地理環境等也對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培養人來實現的。人有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這些規律,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在同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遺傳,主要指人的遺傳素質,即個體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上的特點。遺傳素質構成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物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瞭可能性;沒有這個前提條件,個體的任何發展都是談不到的。遺傳素質的成熟過程制約著人的發展水平和階段性,不同年齡階段反映出不同的生理與心理特征。遺傳素質在人與人之間具有差異性,這決定瞭人們在發展上的個別特點。但就一般人來說,這種差異是不大的。遺傳在人的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能決定人的發展。它僅僅是人發展的前提或可能條件。隻有通過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與作用,才能使這種可能條件得以發展,成為人的現實屬性,形成人的知識、才能、思想、品德以及性格、愛好等。“遺傳決定論”是錯誤的。

  環境,指人生活在其中並給人以影響的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巨大作用的是社會環境。人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生活的,接受著來自外界的各式各樣的、積極的或消極的、物質的或精神的影響,形成一定的思想、觀點、行為和習慣。人們接受環境的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過程。環境影響人,人也在改變著環境。正是由於個體能動地作用於環境,環境才對個體的發展產生影響。人們就是在實踐中改造著客觀世界,同時接受瞭客觀的影響,從而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和發展著自己。在同一個環境中,由於個人的主觀態度不同,他們各自的發展也不同。所以說,“環境宿命論”也是錯誤的。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自發的。環境隻有在教育的組織和利用下,才能向著社會所需要的方向對人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這是環境中影響人發展的一種自覺的因素。它對人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由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活動。它既可以充分發揮個體遺傳上的優勢,使之得到較好的發展,又可以控制環境對人的自發影響,利用和發揮環境中積極因素的作用,限制和排除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以確保個體發展的方向。教育的主導作用是相對遺傳和環境而言的,絕不能超越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對教育的制約性而孤立地談教育的作用。因此,“教育萬能論”也是錯誤的。

  總之,在人的發展中,遺傳、環境和教育是辯證統一的,這反映在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上。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人的發展也是如此。由教育和環境的作用所引起的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同兒童原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兒童發展的動力和原因。這種矛盾的不斷解決與提高,也就是兒童不斷發展的過程。社會、傢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師的具體教導和要求,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外部條件。這些條件對兒童的作用受著兒童原來身心發展水平的制約,又是通過兒童已有的認識、思想、感情、態度、知識基礎、生活經驗等內部因素起作用的。這些教育和影響的結果,不斷地得到鞏固和提高,又成為制約兒童身心進一步發展的內部因素。知識、才能、思想、品德,並不是兒童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從外部簡單地灌輸或移植於兒童身上的,而是外部的影響作用於兒童,通過兒童自身積極的活動而實現的。所以,教育與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啟發性,要註意調動兒童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要著眼於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使教育的作用與兒童發展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教育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的。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第一種教育形式是學校教育,它是在固定的場所有目的按計劃進行的,或面向班級整體施教,或進行小組、個別施教。第二種教育形式是通過各種知識媒介(如圖書、報刊、電影、廣播、電視、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獲得知識和受到教育的活動。這種教育形式,教育者通常不直接和受教育者見面,而是間接地啟發和指導他們獨自進行學習,但有時也和面授相結合。第三種教育形式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來培養人的活動。它既不在學校中進行,又不系統講授,也不提供自學內容,而是在工作與生活現場通過示范、模仿、交往、接觸、傳遞信息和經驗等進行思想的和文化的影響。第四種教育形式是自我教育。這是指受教育者為瞭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思想,發展智力和才能,形成一定的個性品質,而進行的自覺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的活動。自我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是人參與自身發展的重要形式。

  不同的教育形式是在多種教育場所進行的。當今的教育場所有傢庭、學校、社會教育機構和工作單位等。傢庭是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形成人的個性的重要因素。傢庭對青少年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和智力的發展以及健康成長,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傢長是兒童最早的教育者。傢長的言談舉止、思想作風、待人處世、生活習慣,以及對子女的要求和為子女所造成的生活、文化環境等,都對兒童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是對青少年兒童施教的主要場所。學生每天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設計合理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校教育活動,對兒童的成長起著主導作用。社會教育機構,如圖書館、文化宮、俱樂部、博物館、電影院以及少年之傢、少年兒童活動站等等,都是學校教育場所的延伸,是校外教育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是成人繼續教育的重要場所。在這裡可供人們進行學習和文化娛樂活動。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教育機構已成為向勞動人民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發展他們創造才能的業餘活動的中心,成為他們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工作單位並不是以教育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但它對其所屬成員卻起著在職教育的作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業務教育和文化教育。工作單位還以其特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作風、工作制度和工作實踐,對每個成員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瞭提高在職幹部的理論、思想、業務和文化水平,建立瞭培訓在職幹部的教育制度。這種教育制度是隨著時代前進而前進的,一直延續到今天,並有所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學校教育的繼續、擴展和加深。工作單位是自我教育和終身教育重要的環境和條件。

  這些教育形式和場所影響著人的一生,它們在教育實踐中采取不同的方式,形成各自不同的教育體系,起著各自特有的作用。教育的形式和機構同教育的性質和職能作用一樣,都隨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教育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伴同人類社會出現而產生的教育,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也在發展著,變化著。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各異,教育也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

  原始社會的教育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從原始群到氏族社會結束,經歷瞭極其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國從元謀人的群居生活到夏朝建立前夕,約有170 萬年左右。原始社會如此緩慢的發展,是同當時低下的生產力分不開的。人類最初是使用粗糙的石器。到氏族社會形成以後,人類進而知道磨制石器,有瞭石斧、石鏟等工具,逐漸學會瞭種植作物、飼養牲畜、制造陶器、建造房舍等生產活動。當時,由於勞動工具十分簡陋,生產水平很低,人們的勞動隻能維持自身的生存,社會上沒有剩餘產品,生產資料為氏族公有,沒有階級與剝削;大傢共同勞動,共同消費,過著平等的集體生活。

  原始社會的教育同原始社會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當時教育還融合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之中,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專職教師;年輕的後代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接受長輩的教育。當時,人類的精神活動尚處於很不發展的狀態,不存在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也沒有文字與書籍。人們是在生產勞動實踐中,通過改進生產工具,把生產經驗物化在生產工具上或記憶在頭腦中,借以保存已有的生產經驗,並通過教育把生產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同時也把社會風俗、禮儀、宗教和道德規范等傳授給下一代。教育內容與方法十分簡單,一般是結合著生產與生活實踐,通過成年人的言傳身教對兒童個別進行的。到原始社會後期,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沖突和戰爭,於是便產生瞭軍事教育的內容。原始社會沒有階級,因此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對全氏族兒童一律平等。

  奴隸社會的教育

  隨著石器的發展,金屬工具的出現,生產進一步發展,勞動生產率有瞭較大的提高;社會產品除維持人們的生活必需以外,開始有瞭剩餘。剩餘產品的出現,一方面為一部分人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社會管理和文化科學活動提供瞭可能,從而促進瞭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私有制的產生準備瞭條件。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瞭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傢──夏朝,就已建立。

  奴隸社會在教育上的一個重大發展,是學校的產生;教育開始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單獨的事業。學校的產生同國傢的產生以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緊密相連。這種分工,使人類積累的生產經驗,不隻物化在生產工具上,而且逐漸從直接經驗的形態中抽象出來,上升為知識形態;同時使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教育工作或專門接受教育。生產的發展,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能力的逐步提高,知識的日益豐富,以及文字的出現等等,這一切都為學校的產生準備瞭條件。國傢產生以後,統治階級需要一種專門機構培養其官吏和士人。這樣,學校教育便應運而生瞭。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學校教育的出現,反映瞭生產力繼續發展的需要。但是,由於階級的產生,它們一開始便被剝削統治階級所壟斷;腦力勞動成瞭剝削階級的特權,學校教育成瞭他們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奴隸社會的教育具有明顯的階級性。中國自夏朝以來,就有瞭庠、序、校和學等教育機關。“學在官府”,隻有奴隸主子弟能入學校學習;而勞動人民子弟隻能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跟長輩學習一些為人之道和生產勞動的知識與技能。那時,學校教育同勞動人民原始形態的教育是並存的。但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是統治者的學校教育。奴隸主通過學校傳播統治階級思想,並把自己的子弟培養成國傢大大小小的統治者。至於勞動人民原始形態的教育,主要是通過傢傳形式或師徒制傳授生產經驗和一些粗淺的文化知識。它在統治階級的影響下,主要為社會培養勞動力,以維系社會生產的延續和發展。

  學校教育被統治者壟斷以後,即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奴隸主階級鄙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因此教育內容主要是學習統治者的禮儀、兵法等治人之術,而稼穡、百工之藝是被輕視的。到瞭西周時期,由於學校的發展,逐漸形成瞭比較完整的教育內容,包括德、行、藝幾個主要方面。德與行是統治階級的道德規范教育,藝是管理國傢、維護禮治以及進行生產的一些知識和技術。當時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教育,反映瞭殷、周奴隸制國傢祀與戎的需要。

  學校教育的發展,促進瞭教育理論的萌發,孔丘、墨翟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傢和實踐傢也隨之出現瞭。孔子從教四、五十年,積累瞭豐富的教育經驗。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被概括在《論語》之中。《墨子》以及後來的《孟子》、《荀子》等書籍中都有許多著名的教育論述。萌芽時期的教育理論,隻是以教育思想的形式,結合在哲學、政治、倫理等思想之中,散見於古代思想傢和教育傢的有關著作,並沒有形成單獨的教育理論體系。成書見於公元前2、3世紀的《學記》的出現,才有瞭比較系統的教育著作。《學記》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的萌芽。

  西方奴隸社會有代表性的教育,是古代希臘和羅馬的教育。在教育內容和一些教育措施上,西方奴隸社會的教育同中國古代教育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根本特點與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適應瞭當時奴隸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古希臘的斯巴達以農業為主,註重軍事教育,培養年輕的一代成為捍衛奴隸制度的勇敢的軍人。古希臘的雅典,海上交通方便,商業、手工業比較發達,其教育提倡人的和諧發展,培養效忠國傢的公民,使他們不僅成為軍人,而且成為積極的社會活動傢。古希臘的教育實踐,孕育瞭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培育瞭一些著名的教育思想傢和實踐傢,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等。羅馬教育同樣是建立在剝削奴隸勞動的基礎之上,為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服務。它比希臘教育有著更大規模的學校教育工作實踐,比較重視課程與各種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些都明顯地反映在昆體良的教育理論體系中。昆體良的《演說術原理》成書於公元1世紀末,是西方較早的一本有關教育的論著。

  封建社會的教育

  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鐵器與畜力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瞭勞動生產率,從而使生產關系發生瞭新的變革,出現瞭新興的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奴隸制逐漸為封建制所代替。在封建社會,生產和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又有瞭較大的發展;勞動人民和一些士人在實踐中有瞭更多的發明創造,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和醫學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當時在中國,特別是火藥、羅盤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四大發明,都具有世界歷史意義。這些成就促進瞭農業、手工業、航海和商業貿易的發展,使中國封建經濟出現瞭幾度繁榮時期。

  在中國,封建統治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瞭新的要求,促使在奴隸社會末期即已出現的私學,有瞭很大的發展,官學與私學並存,五代以後又出現瞭書院的形式。這些,不僅推廣瞭學校教育,也積累瞭豐富的教育經驗,因而又出現瞭像鄭玄、韓愈、朱熹、顏元等著名的教育傢和許多教育論著。教育理論日益向系統化演進。

  封建社會的教育不僅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且還具有嚴格的等級性。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占有生產資料,掌管國傢的政治和經濟,也控制著教育,並使之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子弟大都不能入校學習。在中國,私學在表面上雖然人人都可進入,但由於大多數勞動人民子弟交不起“束脩”,而被排斥在學校大門之外。勞動人民基本上還是通過父傳子、師帶徒的形式,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中接受教育。封建社會教育的等級性,在中國主要表現在中央官學的招生對象上:“殊其士庶,異其貴賤”。這類學校不僅勞動人民子弟不能進入,就連統治階層的子弟入哪一等級學校也要按其父兄官位品級的大小而定。這種等級制在唐代尤為明顯。唐代的中央官學設有“二館六學”。學校制度規定:弘文館、崇文館招收皇親、大臣的子孫;國子學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子孫;太學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子孫;四門學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子孫;書學、算學、律學則收“八品以下子及庶人通其學者”。這種等級性,後來隨著科舉制度的推行,在表面上比較淡薄瞭。

  在中國,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官吏,學校的任務則主要是“養士”。學成之後,經選士或科舉,優秀者授予官職。封建統治階級選拔統治人才,逐漸形成一套選士制度和科舉制度。隋唐以前是“選士”,以推舉為主;隋唐以後是“科舉”,以考試為主。這些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很大。取士的標準和科試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自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以後,儒傢思想成瞭占統治地位的正宗思想,儒傢的經典變成瞭歷代學校的教育內容。歷代的選士和科舉,雖在形式上或重經義,或重詩賦,或用八股取士等有所不同,但在內容上大都限定以儒傢經書為標準。封建統治者通過科舉控制瞭全國的教育,用儒傢的封建倫理思想奴役人民,使教育服務於培養忠於封建主的奴才,因而也使學校逐漸成為科舉的附庸。這就嚴重地障礙瞭學校教育的發展,使教育內容日趨形式化、教條化,更加脫離實際。

  中國封建時代,科學技術有瞭較大的發展,社會上也需要培養具有自然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術的人才。學校教育在以儒學為主的同時,也逐漸增加瞭一些算學、天文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到瞭唐代,則更多地建立起一些專科性學校,同時在一些中央業務部門,如太醫署、太仆寺、司天臺等,也設科招生,培養一些專門人才。這類學校在唐、宋時代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在世界上也是比較早的。但在中央官學中,這種學校政治地位比較低。隨著官學的衰廢,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多轉入民間,由私人進行傳授瞭。

  在歐洲,自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進入封建時代。封建統治階級有僧侶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兩個階層。為他們服務的教育是教會學校和騎士教育。這種教育不僅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和等級性,而且還具有濃厚的宗教性。中世紀的歐洲,宗教成瞭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文化和教育全部為教會所壟斷,教學內容貫穿著神學精神。教育目的是培養對上帝虔誠、忠於教權的教士和能夠維護封建主利益的騎士,對他們進行“七藝”和“騎士七技”的教育。到12、13世紀,由於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城市出現瞭行會學校和商人子弟學校,著重學習生產和業務知識,為本行業培養人才。後來這兩種學校合並成城市學校。這種學校反映瞭萌芽時期的資本主義生產的需要,打破瞭教會對學校的壟斷,體現瞭新興資產階級同封建統治者的尖銳鬥爭。

  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

  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末期就已經產生。14~16世紀,由於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使瞭資本主義的萌發。當時,腐朽的封建勢力和宗教統治已成瞭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新興的資產階級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同封建統治者進行瞭激烈的鬥爭。這一鬥爭在文化教育上的反映,就是歐洲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資產階級的人文主義新文化向神道的封建文化宣戰,要求解放人的個性,恢復人的價值,發展人的能力,反對宗教對人的發展的禁錮。這一運動促進瞭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出現瞭像維多裡諾、伊拉斯謨、拉伯雷、蒙田和莫爾等人文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傢和教育傢。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後,歐洲資產階級又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向封建統治發動瞭進攻。新教與舊教的鬥爭有較廣泛的群眾性。這一鬥爭動搖瞭羅馬天主教廷對歐洲教會的統治,使教會從屬於國傢,促進瞭資產階級民族國傢的成長與獨立,並對歐洲教育的發展產生瞭深刻的影響。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建立瞭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權。18世紀從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又把資本主義社會推進到大機器生產的新階段。大機器生產代替瞭工場手工業,科學技術在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使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相互促進,迅猛發展;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社會生產便由機械化到電氣化,直到現在的電子計算機普遍應用和自動控制的航天時代。特別是近100年來,資本主義生產和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現代化的生產較前更為迅速地發生著變革。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對教育提出瞭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擴大勞動者的數量,而且要求提高勞動者的質量。進行機器生產的工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機械原理和技能。這樣,就要求學校擴大教育對象,對勞動者給予必要的文化教育。由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勞動人民爭取教育權的鬥爭,資產階級為勞動人民開辦一些學校,並提出“國民教育”、“普及義務教育”等口號。這樣,培養勞動者的任務,開始從勞動實踐中轉入到主要由學校教育來承擔瞭。

  學校中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封建時代的個別教學的形式已不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於是班級授課制開始產生,出現瞭班級上課的新的教學原則與方法。班級授課制,最早是17世紀捷克教育傢J.A.誇美紐斯總結出來的。他進行瞭長期的教育實踐。他寫的《大教學論》(1632)是西方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的專著。它標志著教育學向獨立科學發展的開端。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不隻是他個人經驗的總結,也是時代的產物。這些思想反映瞭當時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對教育發展的要求。大機器生產所帶來的教育上的新變化,使班級授課制等理論更顯示出巨大的意義。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使教學形式和方法產生瞭新的變革;教學機器、電化教育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學校中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教育科學也逐漸形成。繼《大教學論》之後,又有瞭英國J.洛克的《教育漫話》(1693)、法國J.-J.盧梭的《愛彌兒》(1762)、瑞士J.H.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1781~1787)等;到19世紀,德國J.F.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和英國H.斯賓塞的《教育論》(1861)又把教育科學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赫爾巴特的著作,利用瞭心理學和倫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使教育學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到20世紀初,為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種種矛盾,又出現瞭美國J.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體系。隨著生產的發展,新的學派不斷湧現,教育學科也日益分化,形成許多獨立學科以及同教育學科相關的邊緣學科,出現瞭一個包括教育學在內的教育科學體系。教育科學開始向縱深發展。

  大機器生產要求全面發展勞動者的智力和體力,要求教育同生產勞動密切結合。隨著生產向現代化發展,勞動者隻掌握一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已不能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都更加重視教育,把智力開發放在比物質資源的開發更為重要的地位。很多國傢都增加瞭教育經費,普及瞭初中,甚至普及瞭高中,發展瞭大學教育和成人教育。

  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仍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往往用虛偽的“超政治”、“民主性”掩飾其教育的階級性,聲稱他們的教育是“機會均等”的,似乎已具有“全民性”。這不符合實際的情況。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財富的巨大差別和大學裡高昂的學費,有產者和勞動者之間是不存在教育機會均等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是資產階級控制著,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對資產階級來說,給勞動人民多少教育,給以什麼樣的教育,不完全取決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更多的取決於是否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F.恩格斯指出:“既然資產階級所關心的隻是工人的最起碼的生活,那我們也就不必奇怪它給工人受的教育隻有合乎它本身利益的那一點點”(《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95頁)。資本主義教育發展的歷史也證實瞭這一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科學地分析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矛盾,對資本主義教育的資產階級性質作瞭無情的揭露,並為教育科學奠定瞭理論基礎。

  當西方各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時候,中國還處在封建時期。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使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從而也產生瞭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文化教育。在教育上,一方面仍以尊孔讀經為主,另一方面也抄襲瞭一些資本主義國傢的教育制度和內容,廢科舉,興學校,發展實科教育,增加自然學科等。同時,隨著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帝國主義在中國也開辦瞭許多學校。從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維新派對教育的改革主張,直到後來國民黨統治時期推行的奴化的、封建主義的、法西斯主義的教育,使中國的教育變成瞭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教育的混合體,適應瞭舊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的要求。與此同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根據地建立瞭中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新民主主義教育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是人民大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教育。它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

  1917年,В.И.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在世界上建立瞭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中國,在亞洲和東歐,許多社會主義國傢相繼成立。人類開始向社會主義邁進。在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掌握政權,階級關系發生瞭根本的變化,逐步消滅瞭一切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建立瞭生產資料公有制,大力發展瞭社會主義經濟,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社會主義教育同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相適應,它同一切剝削階級社會的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

  社會主義教育是由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領導的。它掌握在勞動人民手中,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勞動人民無權受教育的時代已經結束。教育由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的工具,變成改造舊社會、建設新社會的工具。

  社會主義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它以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受教育者,並以現代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武裝他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社會主義教育是與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它自覺地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和調整自身的結構與進程。根據需要與可能,逐步延長普及教育年限,提高教育水平。

  社會主義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際主義教育相結合的,主張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主張各族人民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都可以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社會主義教育是同宗教分離的,反對宗教對教育的幹預。

  社會主義教育是為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服務的,它批判地繼承瞭古代優秀的教育遺產,使“古為今用”,並吸收瞭當代各國先進的教育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利於促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

  縱觀教育發展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的發展同社會的發展有著本質的聯系。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系的變革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與性質。一定的教育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極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從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的現狀,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對教育提出瞭更高的要求;教育日益顯示出它對社會生產和政治、經濟的巨大作用。各工業發達的國傢,為瞭維護自己的社會制度和階級利益,都日益把教育放在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震動瞭西方各國。這些國傢的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落後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落後,必須大力發展教育。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瞭《國防教育法》,用法令的形式保證瞭教育的發展。

  現代化生產結構經常發生著變革,從而帶來職工結構的變化。生產流程向自動化發展,勞動者的體力勞動逐漸被自動化的設備所代替,生產中對勞動者腦力勞動的要求明顯增長。這在資本主義國傢中,引起雇傭結構的很大變化,“藍領”工人數量逐漸下降,“白領”工人數量逐漸上升,勞動者的文化程度越來越高。從這裡可以看出,現代生產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不斷提高勞動者的規格;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將要求工人都具有技術人員以至工程師的水平。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要把這種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變成現實的生產力,要靠掌握科學技術的勞動者。這就要發展教育,不斷延長普及教育的年限,提高工人的素質。工人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直接關系到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重視智力開發,增加教育投資,成瞭當今世界的重要趨勢。新的技術革命的出現,要求教育作相應的改革,使勞動者掌握運用新技術、新工藝。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科分類越來越細,知識總量成倍增長,知識更新也日益加速。教育是為未來作準備的,要具有預見性。教育在全世界的發展正傾向先於經濟的發展。這便需要為教育構成一幅未來的藍圖,必須不斷更新和提高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大力發展成人教育。發展現代教育,延長學生學習周期,使學校教育同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也成瞭當前各國重要的理論課題。

  現代生產的發展,要求培養能把科技最新成果有效地轉移到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這就客觀地給教育帶來一系列重大變化。盡管各國都把教育與發展納入自己階級利益范圍之內,適應自己國傢的政治與經濟的需要;但教育隨著生產的發展而發展,這個總的趨勢是共同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完全證明瞭這一點。

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國的教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新中國的教育是在繼承和發展新民主主義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

  1949年底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文化教育政策,曾作出如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傢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種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其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其方法是理論與實際一致。要求以老解放區教育新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借助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來建設新中國的教育。

  1949~1952年,中國在鞏固和發展老解放區教育的同時,接收並改造瞭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學校,恢復和發展瞭人民教育事業。1953年開始,國傢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教育列為國傢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按計劃發展中前進。1957年2月,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在這個方針的指導下,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的主導方面,是根據社會主義制度和生產建設的要求,通過舉辦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設施,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各方面的建設人才,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政治和科學文化水平。30多年來,中國的教育事業曾受到“左”的指導思想的幹擾,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雖然幾經曲折,仍取得瞭巨大的成就。中國已經從根本上改造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奴化的、封建主義的和法西斯主義的舊教育,建立起初具規模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有瞭很大的發展。1949年,全國的高等學校為205所,學生117000人;中等學校為5216所,學生1268000人;小學校為346800所,學生2439100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20%左右;全國人口80%以上是文盲。到1982年底,這種教育落後的狀況已有明顯的改變:全國的高等學校達715所,學生1175000人,另有1172000人在各種成人高等學校學習;各類中等學校達107780所,學生47027300人,另有10804100人在各種成人中等學校學習;小學校達880500所,學生139720400人,另有7566400人在成人初等學校學習;幼兒園122100所,在園幼兒11390900人;全國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3%;全國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23.5%。30多年來,中國已培養瞭近1000萬名專門人才。近幾年來建立瞭學位制度,有瞭一批新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專傢。其中,有些人的學識已經達到瞭世界先進水平。

  從1976年10月結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以來,特別是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教育事業也開始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新時期的教育建設,就是要根據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傢的要求,加速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重視智力開發。發展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經濟振興的必要前提。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可以為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提供強大的原動力。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是關鍵,培養科技人才的基礎在教育;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發展教育,對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和法制建設,也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歸根到底,則是滿足社會成員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掌握一定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具有一定政治覺悟的人,是中國社會生產力中的最活躍的因素。因此,發展教育也是發展社會生產和培養享受社會主義文明幸福的全面發展的新人的具體體現。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把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和必要的前提。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強調重視知識,重視人才,重視發揮教育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這表明中國對建設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的認識發生瞭一個飛躍,對按教育規律辦教育的認識有瞭進一步的深化。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是開創教育新局面的基本任務,也是教育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重要保證。在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體系問題上,中國有寶貴的歷史經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當時的政治、經濟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出發,排除“左”的和右的幹擾,走自己的道路,形成瞭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教育體系。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來,中國的教育建設,是以新民主主義教育為基礎,借鑒瞭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瞭大批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但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的某些方面脫離瞭中國的實際,這是值得記取的教訓。“文化大革命”否定知識,取消教育,使教育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特別是在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中共中央對教育工作作出瞭一系列新的論斷和決策,中國的教育事業得到瞭恢復,開始走上蓬勃發展的道路。但是,輕視教育、輕視知識、輕視人才的錯誤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響還沒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扭轉;現行教育體制中不利於教育的發展和提高的弊端還沒有得到糾正。為瞭適應中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形勢,為瞭適應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正在興起的形勢,必須改變上述狀況。

  為瞭使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遵循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所指出的“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總方向,遵循他所指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教育。這是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針。它的主要點是:

  1.教育工作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立國之本,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也是教育沿著正確航向前進的根本保證。教育建設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下,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發揚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總結過去的教育經驗,研究和解決新時期教育工作中的新問題。

  2.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相適應。必須切實解決教育發展落後於經濟發展的問題。社會主義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在教育落後的情況下,發展教育是發展經濟的必要前提。這是因為,“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5頁),知識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因此,要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強智力開發,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教育事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為此,教育本身也要實現現代化。教學內容要反映現代化先進科學技術的新成就;教學方法也要革新,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教育要面向世界。教育的基本職能之一是傳授知識,一部分學說有階級性,而許多門類的知識,以及知識傳授的原則、方法和手段,一般是沒有階級性的。特別是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一系列新的信息傳遞手段和知識工具的出現,對教育產生瞭深刻的影響,發達國傢在這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註意。要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加強對外交流,使中國的教育事業建立在當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另一方面,要不斷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對世界作出貢獻。教育周期長,所以它總是為未來培養建設人才的;現在就得抓緊時機著手為迎接新的技術革命培養建設者,為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更加宏偉的戰略目標而培養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者。教育總是面向未來的。時代不斷前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勢必不斷前進,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也必然不斷地向著未來前進。

  3.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當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傢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識、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的各種人才。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對受教育者進行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教育。它的主要內容是:工人階級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理論;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主人翁思想和集體主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切的艱苦創業精神和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的國際主義等等。概括起來說,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為此,還必須抵制腐朽的資產階級思想和封建殘餘思想的影響,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同時要加強智育,努力促使受教育者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發展智能,學習和掌握現代先進文化科學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以及科學管理的知識和本領,盡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大地發展社會生產力。還要重視體育,使受教育者增強體質,養成衛生習慣,精神旺盛,為提高勞動效率打好物質基礎。此外還要開展職業技術教育,使受教育者學會一定的勞動技術。總之,社會主義教育,是起步於現在,放眼於未來,為20 世紀末和21世紀初葉培養全面發展的、獻身於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艱苦創業的建設者、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4.教育改革。進行教育體制改革,要明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既是國傢的事業,又是地方和人民群眾的事業。要善於把教育的統一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是:改革管理體制,在國傢加強宏觀管理的同時,實行簡政放權;調整教育結構,相應地改革勞動人事制度。還要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學制度和教學方法。經過改革,要開創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基礎教育得到切實的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得到廣泛的發展,高等學校的潛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學校教育和學校前、學校外、學校後的教育並舉,各級各類教育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方面的需要。這樣,各級政府、社會各方面和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能夠充分發揮,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就能夠更加生機蓬勃地發展,達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目的。

  5.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既有文化,又有勞動技術,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根本途徑,也是逐步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必由之路。各級各類學校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貫徹執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學內容上要反映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教育和教學實施上要有利於學生同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相適應。普通教育要加強生產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術教育,中等教育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要改進專業教育的結構,加強專業的適應性,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

  6.教育建設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底子薄,各個地區經濟結構多樣化,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自然環境千差萬別。興辦教育事業,要從這個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盡力而為,逐漸擴大教育的規模,力爭較快地提高各個地區的教育水平。發展教育事業要兩條腿走路,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走群眾路線,發揮各方面辦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國傢舉辦各種學校和其他教育設施的同時,要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營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按照法律的規定辦學,以利加速教育事業的發展。

  7.要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教學,充分發揮受教育者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生動活潑的健康的發展。這就要求教育者瞭解受教育的兒童、少年和青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別特點,瞭解新時期的青少年的思想、知識、能力、愛好等,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實際統一起來。

  8.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育行政幹部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理論、政治、業務、知識水平,以便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大力發展和辦好各級師范教育,培養新的合格的師資;調整師范教育結構,把師范教育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重點;加強教師進修,提高現有教師的素質;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及社會政治地位,使教師工作成為最受人尊敬的職業之一;貫徹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吸引優秀知識分子參加教育建設;重視教材建設;采取多層次、多渠道的辦法,增加教育投資,加強學校的基本建設和教學設備、圖書儀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建設。同時,發揚艱苦創業、勤儉辦學的優良傳統。

  9.在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要完善各級各類學校體系。它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是要使中國公民從小到老終身都受到教育,以便更為有效地開發智力資源,發展生產力。這種教育體系包括嬰兒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職工教育、農民教育、部隊教育、在職幹部教育和自學。從受教育的時間來說,又分為全日制教育,半日制教育、業餘教育。它確保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實現,進而普及初中階段教育,以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中等教育結構要作合理的改革,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使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普通高中有一個合理的比例。這樣,各類中等學校的畢業生,既有可能升入高等學校學習,又有可能就業。要采取多渠道、多層次、多種規格、多種形式發展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這種各級各類學校體系,要能夠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人人受教育,終身受教育,並從教育制度上得到保證,使教育更為有效地為發展每個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智能和體力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10. 加強教育科學的研究。它的方針任務,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研究中國教育的實際問題為中心,總結中國的新民主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經驗,批判地吸收中國古代近代教育中至今仍然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做到“古為今用”;批判地吸收外國教育中對中國教育改革和建設有用的教育客觀規律,做到“洋為中用”;註意理論聯系實際,重視教育實驗。總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科學體系,目的在於指導中國的教育實踐,按照教育規律辦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它既要大力加強對當前的教育實際問題作應用的研究;又要長期打算,對教育科學作系統理論的研究。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工作,是教育理論的建設,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項基本工程,這對發展和辦好教育必將起指導作用,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