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比才

  法國作曲傢。1838年10月25日生於巴黎,1875年6月3日卒於同地。父親是聲樂教師,母親出身於音樂世傢。9歲從師A.-F.馬蒙泰爾學鋼琴。同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P.-J.-G.齊默爾曼班學習。齊默爾曼多病,常由他他的女婿C.古諾代課,1853年齊默爾曼去世,比才轉入E.L.阿萊維作曲班。阿萊維很賞識他的才華。1869年比才與阿萊維的女兒結婚。

  比才於12歲時開始創作,16歲時發表的兩首歌曲,受古諾的影響。早期的鋼琴曲有模仿F.李斯特和S.塔爾貝格的印記。比才的第1部獨幕喜歌劇《醫生之傢》,受C.M.von韋伯和意大利歌劇的影響較深。17歲時寫的《C大調交響曲》,形式嚴謹,旋律清新,色彩明快,充分顯示瞭他的才華。1856年比才參加J.奧芬巴赫主辦的輕歌劇創作比賽,他所寫的獨幕歌劇《奇跡醫生》獲第1獎。1857年他作的康塔塔《克洛維和克洛提爾達》獲羅馬大獎。同年赴意大利留學。1858~1859年間他從事趣歌劇《唐普羅科皮奧》的創作,劇本和音樂都很象G.多尼采蒂的《唐帕斯誇爾》。其後有一段時間他在創作上產生瞭信念危機,盡管有許多創作計劃,然而又一個個放棄。1859~1860年他著手寫頌歌-交響曲《瓦斯科·德·加馬》和喜歌劇《畫傢與愛情》。但都未能成功。

  比才應征寫瞭1部新歌劇《采珠人》(應征的條件是作曲者必須是沒有一部歌劇上演過的獲羅馬大獎的青年作曲傢),這是他的第1部重要的歌劇作品,於1863年首演。當時法國風行東方題材,《采珠人》是一部以錫蘭為背景的愛情悲劇,雖然劇情脫不開三角戀愛的公式,但音樂富於生活氣息,旋律豐富,至今仍是歐美各國經常演出的劇目。1865年比才完成另外1部歌劇《伊凡四世》,未能獲得上演。1866年7月比才離開羅馬回國,途中作北意大利旅行,在途中產生瞭交響音樂的構思,這就是1868年完成的標題組曲《羅馬》。

  1867年《珀斯城的美女》初次上演,它是比才唯一獲得當時報刊好評的歌劇。但評論傢若阿內斯·韋貝爾指出比才迎合部分聽眾的習慣,使創作沉溺於法國大歌劇的陳規舊套。比才接受瞭批評,在感謝信中發誓要摒棄華而不實的傳統。

  1868年比才的思想上再次出現10年前那樣的精神危機,他寫道:“我不論在做藝術傢和做人方面都在脫胎換骨。”比才認識到社會必須改革,藝術必須與社會現實相聯系,要創作完美而真實的新藝術作品。但是,比才的思想停留在資產階級共和主義的水平。他拒絕為拿破侖三世寫歌功頌德的合唱,普法戰爭時他參加國民自衛軍,他的理想是推翻第二帝國建立第三共和國。同時他又把巴黎工人的偉大起義看成是保皇黨、教權派挑起來的,唯恐保皇黨和教權派出來復辟君主制。他對巴黎公社持反對態度,哀嘆“在白色狂暴和紅色狂暴之間,正直的人們無容身之地”。

  1872年上演的獨幕歌劇《紮米雷》以埃及為背景,作者對東方題材的處理和風土人情的描繪都比《采珠人》前進瞭一步。比才采用瞭真正的阿拉伯旋律,進行瞭恰到好處的藝術加工,音樂對女主人公的形象刻劃得細致入微,和聲的運用新穎大膽。比才確信他在《紮米雷》中找到瞭自己的道路。

  同年,比才應邀為法國文學傢L.都德的話劇《阿萊城姑娘》寫配樂。由於條件的限制,隻允許他用26人的小樂隊。這不僅沒有束縛住他的手腳,反而促使他發揮自己的特長,創作瞭這首至今仍在各國演出的名曲。《阿萊城姑娘》描寫一個農村青年本來可以和心愛的姑娘維爾塔成傢立業,安分守己地過一輩子,但是由於他迷戀放蕩的阿萊城姑娘不能自拔而自殺。比才以鮮明的色彩描寫瞭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農村生活,成功地烘托出劇中主人公的悲慘結局,加強瞭戲劇的感染力量。比才特別顯示瞭他在配器上的清新風格。他模擬鐘聲、鈴聲以及各種民間樂器的音響,運用人的閉口哼唱,使音樂獨具風格。他以薩克斯管吹奏的旋律,表現癡呆少年的天真無邪;以弦樂小柔板表現年輕時曾相戀的老農和老嫗重逢時的心情。話劇的演出並未獲得成功,音樂卻被改編為兩套管弦樂組曲而流傳下來,第1套是比才自己選編的,第2套是比才的朋友E.吉羅在他死後選編的。

  歌劇《卡門》是比才的創作頂峰,劇情取材於P.梅裡美的同名小說。比才把社會底層人物──煙草女工和士兵推上瞭法國歌劇舞臺,音樂與劇情構成瞭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豐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現瞭五彩繽紛的生活畫卷,刻劃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在《卡門》中突破瞭法國喜歌劇的格局,力求體現現實主義原則。在音樂方面比才強調瞭劇情發展的對比和力度,寫得生動、靈活、富於光彩,雖然隻采用瞭3個西班牙民歌的曲調,卻充分體現瞭西班牙的民族風格。群眾場面在歌劇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群眾熱愛生活的喜氣洋洋的場面,代替瞭原作中的陰森沉鬱的氣氛,尤其是最後一場,群眾的歡樂和個人的悲劇形成強烈的對比,達到瞭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卡門》的初演遭到失敗,這使比才受到很大打擊。3個月後,他就與世長辭瞭。

  比才是具有鮮明個性的作曲傢。在他的歌劇音樂中,把濃鬱的民族色彩,動人心弦的戲劇矛盾沖突,個性鮮明的音樂語言,富有表現力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這使他的歌劇藝術成為19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卡門》成為世界各國舞臺上久演不衰的劇目之一。(見彩圖)

G.比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