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位於南美洲東部,原有居民為印第安人。16~19世紀初,巴西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黑人奴隸被輸入。20世紀初,又有大批移民從歐洲各國遷入。因此巴西的民間音樂是多種民族音樂經過數百年的同化和演變之後而形成的一種混合體。

  巴西民間音樂的特點是短小對稱的四句體歌謠曲式,拱形的曲調結構,大小調音階,婰或慇與惍的節拍以及平行三度或六度的聲部進行。在巴西民間音樂中這些起主導作用的基本因素都來自葡萄牙傳統音樂,甚至有不少歌曲和舞蹈連連名稱和形式也一道從伊比利亞半島移到瞭巴西,例如城市的莫廷哈歌曲和南部沿海地區的凡丹戈舞等。巴西民間廣泛使用的維奧拉和其他各類弦樂器,也都是伊比利亞原型的仿制品;但是巴西民間音樂中最有特色的切分節奏來自非洲黑人,典型的巴西切分節奏就是在非洲復節奏的基礎上形成的。聞名世界的桑巴舞和大多數娺拍的巴西舞蹈都源自巴西黑人,其中包括尚果、科科、倫杜等主要的舞蹈類別。舞蹈伴奏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造成錯綜復雜的切分節奏。聲樂伴唱分成主歌和疊歌兩部分,主歌由一人即興領唱,疊歌一般為合唱。雖然在巴西大部分地區的民間音樂中印第安人的影響已不十分明顯,但在一些居住於偏僻地區的印第安部落中,仍然保存著不少完整的印第安舞蹈歌曲、行醫歌、打獵歌、捕魚歌和其他一些儀式歌曲。這些歌曲節奏規整均勻,旋律線以下行為主,音域一般不超過八度,有的僅限於小三度之內,使用的主要樂器是沙槌,還有鼻笛和排簫等。

巴西樂弓的演奏

  巴西的專業音樂大多與教會聯系在一起,各地有名的音樂傢幾乎都是該地方教堂的樂師。18世紀下半葉,音樂生活最活躍的地區是米納斯海拉斯州。由於采礦業的興起,那裡的經濟、文化進入瞭空前繁榮的階段。約有1000名音樂傢散佈在州屬各座城市裡,其中大部分是黑白混血種人,他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混聲合唱曲,以弦樂加圓號、雙簧管、長笛和演奏數字低音的樂器等作伴奏,主要用於教會的禮拜活動。19世紀初巴西最有名的作曲傢是J.M.N.加西亞(1767~1830)。他在1816年為皇後瑪麗婭一世葬禮所寫的《追思彌撒曲》被認為是美洲最出色的彌撒曲之一。1808年葡萄牙皇室在拿破侖軍隊的脅迫下流亡到裡約熱內盧,促使該市的音樂生活得到很大的發展。當時葡萄牙最有名的歌劇作曲傢M.A.波圖加爾(1762~1830)也隨之移居巴西,他的歌劇風格對土生土長的巴西音樂傢產生瞭影響。

  1822年巴西獨立以後,意大利歌劇占據瞭巴西的音樂舞臺。為瞭鼓勵創作采用本國語言和題材的歌劇,巴西國歌的作者F.M.da西爾瓦(1795~1865)在皇帝佩德羅二世的贊助下,於1841年創立瞭皇傢音樂與民族歌劇學院。第一部采用本國語言和題材的巴西歌劇是E.A.洛沃(1834~1901)的《聖若昂之夜》。19世紀下半葉,巴西出現瞭拉丁美洲歷史上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傢C.戈梅斯(1836~1896)。他用巴西題材創作的歌劇《瓜拉尼》於1870年在米蘭的拉斯卡拉劇院上演,獲得巨大成功。這是在歐洲上演的第一部拉丁美洲歌劇。

  20世紀初,巴西開始瞭持續半世紀之久的民族主義音樂運動,它的先行者是A.內波穆塞諾。他在1892年創作瞭管弦樂曲《巴西列景》,嘗試用交響音樂的表現手段來描繪巴西生活的典型風貌,末樂章《巴圖克》是其流傳最廣的作品。曲中采用瞭巴西黑人舞蹈的典型節奏。巴西民族主義音樂運動以作曲傢H.維拉-洛博斯的創作為頂峰。在20世紀眾多的巴西民族主義作曲傢中,唯有他一人達到瞭把巴西各種族的音樂要素溶於一體的藝術高度。他的作品有上千首,涉及音樂的各種體裁,代表作是14首《紹羅》和9首《巴西的巴赫風格曲》。前者把裡約熱內盧市民的一種通俗音樂體裁“紹羅”提升到藝術音樂高度;後者把具有普遍意義的巴赫風格與巴西的音樂素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與他同時代的著名作曲傢還有O.洛倫索·費爾南德斯和F.米尼奧內、C.瓜爾涅裡(1907~  )等人。

  1937年德國作曲傢H.J.科爾羅伊特(1915~  )移居巴西,帶來瞭A.勛伯格的十二音技法。他和C.桑托羅(1919~  )以及C.格拉-佩謝(1914~  )一起創建瞭巴西第一個現代音樂團體“活力音樂團”。1959年維拉-洛博斯逝世以後,民族主義音樂運動漸趨沉寂。沿海各大城市相繼湧現出一批新的現代音樂團體。年輕的作曲傢們傾向於在保持巴西音樂傳統的基礎上,更多地采用十二音技法、序列主義、偶然主義和電子音樂等現代主義音樂的作曲技法。巴西新音樂中最有名的作曲傢是M.諾佈裡(1939~  ),作品有《節奏的變換》、鋼琴《小協奏曲》和管弦樂曲《鑲嵌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