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17世紀初葉~18世紀中葉這一時期的歐洲音樂文化。巴羅克一詞源自葡萄牙文“baroque”,原意指珍珠的怪異的、不規則的形狀。在18世紀中葉巴羅克一詞已在歐洲的藝術史和藝術批評中被使用。開始主要指17世紀義大利的建築風格而言。它含有貶意,認為那種熱烈、華麗、裝飾性光怪陸離的風格,對於追求古代藝術的質樸、靜穆、嚴謹的文藝復興藝術來說,是一種退化和墮落。巴羅克的這種含義被引入當時的音樂批評中來,一直延續到19世紀。19世紀末德國藝術史傢H.韋爾夫林對此提出瞭瞭異議,他對這一歷史時期的所謂巴羅克藝術,作為一種藝術潮流給予肯定的評價。此後,德國音樂學傢C.薩克斯將韋爾夫林的論點運用到音樂史學中來,將這個時期的造型藝術和音樂藝術在風格上進行瞭比較、研究,並用巴羅克這個概念來概括這個時期音樂的風格特征。這個提法得到許多音樂史傢們的承認,巴羅克音樂作為音樂史中一個特定的風格時期被確定下來。

  但是,用巴羅克這個概念來概括這100多年整個歐洲音樂的風格特征是存在問題的。這不僅因為將造型藝術和音樂藝術的風格特征做機械的對比,並將造型藝術風格的概念直接移植到音樂藝術中來十分牽強;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一個多世紀的歐洲各國音樂文化各具特色,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局面,“巴羅克”這個概念難以概括。從歐洲音樂發展的階段上看,17世紀初葉~18世紀中葉的所謂巴羅克時期,從音樂的內容傾向性到形式和風格,同文藝復興時期相比較,確實經歷著轉變,構成瞭一個特定的音樂歷史時期。因此,對處於不同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幾個主要國傢的音樂文化分別進行具體的考察,在這個基礎上去嘗試概括它的總的特征將更具有科學性。

  17世紀~18世紀上半葉,歐洲各主要國傢正處於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時期。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平衡,各國音樂文化的發展雖然都具有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性質,但是各自又具有獨特的面貌。

  意大利 這一時期,歌劇和器樂在意大利得到很大發展。威尼斯作曲傢C.蒙泰韋爾迪是巴羅克時期最早的一位歌劇作曲傢。他的歌劇《奧爾甫斯》(一譯《奧菲歐》)、《波佩婭封後記》等作品,重視對人的情感和心理體驗的真實表現,強調音樂要撥動人的心弦,其人文主義傾向很明顯。蒙泰韋爾迪的旋律,將朗誦風格和歌唱性結合在一起,很富於表現力;他的和聲已采取數字低音的形式,大膽而新穎,常通過經過音、留音等造成不協和音響,以表現內心的痛苦情緒,甚至使用減七和弦來獲得強烈、緊張的感情色彩。他的歌劇中的管弦樂不僅在樂器組成、組合和表現能力上有新的發展,而且成為歌劇整體的有機部分,出現瞭有獨立意義的管弦樂段落。蒙泰韋爾迪之後,意大利歌劇事業發展很快。然而蒙泰韋爾迪歌劇中的人文主義傾向和富於創造性的藝術探索,在此後100年的意大利歌劇中,並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在經過蒙泰韋爾迪的兩個後繼者F.卡瓦利和A.切斯蒂之後,威尼斯樂派便讓位給以A.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樂派瞭。斯卡拉蒂的歌劇一般多以生活風俗喜劇、歷史傳奇為題材,他對意大利歌劇的貢獻在於:確立瞭具有豐富旋律的詠嘆調在歌劇中的中心地位;ABA形式的詠嘆調,哈普西科德和弦為伴奏的朗誦調,在結構上定型化;以詠嘆調為主導,並與朗誦調交替出現的原則,成為歌劇結構的基本原則;快、慢、快三部結構的意大利式序曲的形式已經形成,它對近代多樂章交響曲的形成有重要意義。18世紀20年代,斯卡拉蒂使那不勒斯樂派的歌劇達到瞭全盛階段,歐洲近代歌劇的基本格局被確定,它成為後來W.A.莫紮特、G.羅西尼創作的意大利式歌劇的先導。這之後,那不勒斯歌劇便開始走向衰落。在波爾波拉、芬奇創作的歌劇中,過分熱衷於華美的曲調和美聲技巧,內容和戲劇結構都愈來愈貧乏,顯露出衰落的趨向;內容的浮華淺薄,廉價地追求娛樂性,音樂發展的程式化和僵化,這一切最終導致歌劇退化為化裝音樂會。

巴羅克時期的管樂三重奏(繪畫)

  與歌劇不同,這個時期的意大利器樂卻獲得瞭比較順利的發展。17世紀初葉,在S.羅西和B.馬裡尼等人的創作中已經出現瞭具有多樂章結構的、最早的三重奏鳴曲。這種體裁在17世紀下半葉博洛尼亞樂派代表人物G.B.維塔利的創作中得到瞭發展。當時它已具有兩種類型:即室內奏鳴曲和教堂奏鳴曲。前者後來發展為組曲,後者則是近代奏鳴曲的前身。18世紀上半葉,A.科雷利將教堂奏鳴曲加以發展,終於定型化為四樂章結構,樂章間在音樂的性質、結構、速度等方面都貫穿著對比原則,向近代奏鳴曲又邁進瞭一步。這種新的體裁和結構原則在A.維瓦爾迪和G.塔爾蒂尼的創作中,又得到進一步的確立,並很快擴展到英國、法國、德國等其他國傢的音樂創作中去。在三重奏鳴曲結構原則的基礎上,科雷利又創造瞭由獨奏組和樂隊合奏構成的大協奏曲。但是這種體裁沒有持續很久,便被獨奏和樂隊合奏的協奏曲所取代。第1部小提琴協奏曲產生於1695年,作者是博洛尼亞樂派的G.托雷利。協奏曲的三樂章結構原則則是由維瓦爾迪最後確立。這之後歐洲近代協奏曲這一重要體裁的基本格局便已形成,它對J.S.巴赫、G.F.亨德爾的創作產生瞭直接的影響。意大利器樂在不斷獨立化、市民化的過程中,為整個歐洲的器樂發展奠定瞭穩固的基礎。

  法國 這一時期的法國是一個強大統一的封建君主國傢。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時代的法國文化具有明顯的宮廷性質,它的音樂文化是在受到官方承認的古典主義文藝準則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它雖然也從意大利音樂中汲取瞭許多經驗和成果,但具有強烈的法蘭西民族特色。

  法國歌劇來源於意大利。1659年宮廷音樂傢R.康貝爾同詩人P.佩蘭合作創作的法國第1部歌劇便以意大利歌劇為藍本,10年後成立瞭法國皇傢音樂學會(即大歌劇院的前身),它說明法國歌劇從它一誕生就是在宮廷保護下發展起來的宮廷文化。法國民族歌劇的真正開創者是J.-B.呂利。他稱自己的歌劇為“抒情悲劇”,其內容同高乃依、拉辛的悲劇一脈相承。它常以愛情與天職的沖突,最終服從於封建國傢利益的故事為題材,在豪華堂皇的場面中,包含著對王權的贊美和歌頌。在呂利的歌劇中,富於旋律性的朗誦調占有重要地位,它同法國語言的音調緊密結合,別具一格;音樂的處理同戲劇情節結合得緊密;歌劇中常有描繪性的樂隊音樂段落,序曲的結構也具有自己的特點。呂利死後,這種抒情悲劇衰頹瞭。在呂利的後繼者J.-P.拉莫的歌劇中,呂利所喜愛的那種悲壯的、英雄性的內容減少瞭,而田園詩式的、神話性娛樂性的、甚至東方異國情調的題材占瞭上風,同法國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如歌劇《嫵媚的異鄉》。但是,拉莫的創作中也出現過歌劇《希波呂托斯和阿麗西》這樣的作品,使人們從古希臘故事中,隱約看到當時法國上流社會中由於道德墮落所造成的生活悲劇的影子。他的歌劇在風格上同呂利的不同之處在於:音樂比詩詞占據瞭更為重要的地位;朗誦調的作用被削弱,接近意大利式的詠嘆調的地位加強瞭;和聲語言和管弦樂法都有創新。路易十五執政後,宮廷生活風尚更趨腐化淫糜,狂熱追求感官享樂,F·佈歇的繪畫風靡一時。法國歌劇在18世紀中葉所面臨的這種局面,同意大利那不勒斯歌劇的危機有某些相似之處。

巴羅克時期法國宮廷舞蹈:路易十四和皇後跳小步舞(繪畫)

  這個時期的法國器樂最有代表性的體裁是17世紀中葉形成的、具有宮廷文化性質的哈普西科德組曲。較早的J.C.de尚博尼埃等人的哈普西科德組曲,是由若幹首不同民間舞曲組成的多樂章套曲,其中包括德國的阿勒曼德舞曲、法國的庫蘭特舞曲、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舞曲、英國的吉格舞曲等。前3種基本上是主調音樂織體,第4種復調因素較強。1650年以後,這種組曲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瞭序曲和間插曲。前者往往采用托卡塔或法國式、意大利式歌劇序曲的形式,後者則常采用不同類型的舞曲、回旋曲、變奏曲等形式。18世紀上半葉法國哈普西科德組曲的代表人物有L.-C.達坎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在宮廷中任職的F.庫普蘭。他的哈普西科德組曲已由尚博尼埃的舞曲性組曲發展成標題性哈普西科德小品曲集,取消瞭原來組曲的那種佈局。這種小品的題材內容多是上流社會生活情趣的寫照,音樂風格典雅、秀麗,使用大量的裝飾音,織體細膩講究,結構上多采用回旋曲式;音樂缺乏深刻感人的力量和深度。有的音樂史學傢已經用“洛可可”這個概念來描繪庫普蘭音樂的風格面貌。庫普蘭的貢獻在於他將一般的舞曲發展為具有心理刻畫性質的抒情器樂小品,為歐洲近代鋼琴抒情小品這種體裁的發展作瞭有益的探索。

  英國 這時期的英國音樂是英國音樂史上最燦爛的時期,它的兩個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H.珀塞爾和G.F.亨德爾,前者活動於17世紀後半葉,後者活動於18世紀前半葉。珀塞爾短暫一生所經歷的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王室崇尚外國音樂,法、意音樂在英國的優勢地位,阻礙著英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珀塞爾的歌劇《狄多與埃涅阿斯》流傳至今。它標志著英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新階段。珀塞爾一方面十分重視對法、意音樂創作成果的繼承和借鑒,使這部歌劇在音樂技法上達到法、意音樂的同等水平;另一方面使這部歌劇具有真正的英國民族特點。它雖然以古代希臘神話史詩為題材,但其中卻出現瞭英國民間傳說中的女巫形象,運用瞭英國民間的水手歌曲素材,賦予歌劇以英國色彩。這部歌劇樸實無華,音樂富於內在的抒情氣質,同呂利歌劇的富麗堂皇的宮廷趣味不同。面對充滿陰謀、傾軋和動亂的英國社會,這部作品的嚴峻、悲劇氣氛中,包含著作曲傢自己對英國現實的感受。

  這時期,崇尚外國文化的王室,從法、意、德等國聘請瞭許多音樂傢來英國,占據瞭英國樂壇。來英國定居的德國音樂傢亨德爾,對英國音樂的發展起瞭積極作用,他的許多重要作品成為英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珍貴遺產。亨德爾在英國的創作活動,經歷瞭一個艱辛曲折的過程,他曾為迎合英國宮廷貴族的趣味,創作瞭許多意大利式歌劇,以此同在倫敦的意大利歌劇團競爭,屢遭失敗。與此同時,他也遭受到英國市民音樂“乞丐歌劇”的沖擊。他的歌劇中的陳腐過時的、迎合宮廷貴族趣味的題材,不能適應英國廣大市民社會的要求。失敗中的亨德爾於18世紀30年代末轉向瞭新的音樂體裁──清唱劇的創作,並在這方面獲得瞭巨大成功。亨德爾清唱劇的題材多取自《聖經》,然而在《以色列人在埃及》、《彌賽亞》、《力士參孫》、《猶大·馬加比》這些聖經故事的背後,卻蘊藏著英國社會生活的現實寫照。因而英國人民對亨德爾的清唱劇感到異常親切和易於理解。亨德爾的清唱劇綜合瞭德國清唱劇、意大利歌劇和英國合唱音樂的藝術傳統,創造出構思宏大、氣勢雄偉、充滿戲劇性力量的合唱篇章和深切動人、抒情細膩的獨唱旋律。他在主調和聲的基礎上,自由地運用瞭精湛的復調手法,使這兩種表現手段巧妙地結合起來,找到瞭一種既通俗又具有高度藝術感染力的音樂語言,將清唱劇這一體裁推陳出新,引向歷史上從未達到過的高峰。

  德國 30年戰爭的嚴重後果使德國處於經濟凋敝和政治分裂狀態。直到17世紀後半葉,在德國還缺乏象法國、意大利那樣發展世俗音樂的社會條件;在強烈影響著人們精神、感情生活的宗教意識的土壤上,以清唱劇、管風琴音樂為代表的宗教音樂體裁,則得到瞭突出的發展。H.許茨研究瞭尼德蘭的復調技法和意大利主調音樂風格,並在這個基礎上於1664年創作瞭德國第1部清唱劇《耶穌降生的故事》,為後來J.S.巴赫創作受難曲作瞭準備。管風琴音樂的代表人物有J.J.弗羅貝爾格、D.佈克斯特胡德、J.帕黑爾貝爾等人,他們創作的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賦格曲對後來的巴赫影響很大,成為巴赫管風琴音樂的先驅。當時在哈普西科德音樂方面較有貢獻的是J.庫瑙。在德國,即使在哈普西科德奏鳴曲這種世俗性很強的音樂體裁中,也包含著宗教內容。庫瑙的著名哈普西科德《聖經故事奏鳴曲》,就以《聖經》中的故事情節作為各樂章的標題。

巴羅克時期演出康塔塔(繪畫)

  18世紀後半葉,在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漢堡,興起瞭德國最初的歌劇事業,其代表人物是R.凱澤爾。他一生創作瞭100多部歌劇,對德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有一定建樹。但是,他的歌劇在內容上缺乏深刻的社會意義,在風格上還沒有脫離意大利歌劇的模式。比凱澤爾稍晚,影響也更大的是活動於萊比錫的G.P.泰勒曼。他的創作除瞭歌劇外,大多是宗教音樂,聲望很高。但真正贏得歐洲乃至世界聲譽,將德意志音樂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卻是當時聲望遠不如同時代人的J.S.巴赫。巴赫長期在教堂、宮廷中任職,作為一個高級的樂工和仆役,他經受過許多屈辱。他是個虔誠的教徒。同大多數德國市民一樣,苦難的德國現實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靠近教堂,在那裡尋求慰藉和寄托。他的許多作品所表現出的那種悲哀、抑鬱、有時甚至是激憤、傲岸的情緒中,包含著他對德國現實的深切感受。在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特別是世俗體裁的作品中,又常常充滿著生氣勃勃、有時甚至是詼諧幽默的世俗生活情趣。他的音樂又常常使人陷入沉靜、深遠的冥想之中,富於哲理性,表現瞭一個市民作曲傢深刻而豐富的精神境界。巴赫音樂中所蘊藏著的思想感情內容的復雜性、豐富性和深刻性,是巴赫之前的德國音樂傢所從未達到過的。巴赫找到瞭與這種精神內涵相適應的音樂語言,他以復調風格為主導,並將它同主調和聲風格相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具有活力的、豐滿的音樂織體;他的和聲克服瞭中世紀調式和聲的遺跡,在平均律基礎上使大小調體系與和聲的功能關系的觀念達到最後的成熟和鞏固,一系列音樂體裁(如受難曲、彌撒曲等)和結構原則(如賦格),在他的創作中發展到歷史的高峰。巴赫的傑出貢獻在於他創造性地發展瞭德國的專業音樂,使之達到當時歐洲的最高水平,在歐洲各民族音樂文化中獨樹一幟。

  風格特征 被稱為巴羅克時期的音樂文化風貌,由於歐洲各主要國傢經濟發展上的不平衡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傳統,呈現出復雜、紛繁的狀況,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是,這100多年間,作為一個特定的音樂歷史發展階段,在音樂的風格、技法上畢竟存在著某些共同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①中世紀的教會調式體系已經完全解體,被大小調體系所取代。在新的功能和聲觀念基礎上形成的數字低音方法得到廣泛的應用。為此,有人曾嘗試用數字低音這個概念來概括這一時期歐洲音樂的風格特征。②在音樂結構原則上,二部結構具有普遍性。兩個部分常常采用相似的音樂材料,二者間沒有後來的那種截然劃分的界限,通過演進的手法,使兩部之間在運動、織體上渾然一體,以體現某種比較單一的情感色彩。這種原則對音樂的其他構成手段發生瞭影響。③旋律常常具有不停息的連續擴展、不斷展開的性質,富於流動性;持續不停的節奏運動,常常貫穿樂曲的始終;在力度上雖然還缺乏後來在古典主義時期所常用的起伏性的變化,但在大段落之間已經形成強弱、剛柔的對比關系。④在音樂體裁方面,歐洲近代音樂的許多重要體裁,如歌劇、組曲、奏鳴曲、協奏曲等初步形成,為其進一步發展打下瞭基礎;有些體裁如清唱劇、康塔塔等已具備瞭經典形式。

  經過瞭近一個半世紀的發展,巴羅克音樂到巴赫、亨德爾逝世的18世紀50年代,達到瞭它的高峰,同時也是它衰落的起點。隨著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興起,意大利市民喜歌劇的出現和早期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的誕生,巴羅克音樂被一個新的音樂潮流所取代,歐洲音樂文化的發展開始進入瞭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