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中國清代哲學傢、教育傢。字東原,安徽休寧人。青年時,受教於大學者江永。中年時,因文字獄案,受豪強陷害,過瞭十年的流離避難生活。為貧困所迫,曾在紀昀、王安國傢任塾師。40歲中舉,六次參加會試,均落第。晚年,從事著作,講學於浙東金金華書院。乾隆間修《四庫全書》,被召為纂修官,在四庫館所校書,除《儀禮集釋》和《大戴禮記》外,主要有《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等。對中國古算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天算的教育,均有很大的影響。

  戴震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等均有很深的造詣,尤精於名物訓詁,是乾隆考據學派皖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弟子眾多,能傳其學者,如小學訓詁有段玉裁、王念孫,典章制度有任大椿,測算有孔廣森,皆皖派巨子。

  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在“去私去蔽”,並謂“蔽生於知之失”。“私生於欲之失”。須用擴充學問,合理地節制情欲以造就人才。他反對理學傢把“理”與“欲”對立起來,譴責“存理去欲”之說,是“以理殺人”。戴震否定人性有先天的善惡,認為智愚的差異乃是後天學習和教育的結果。若“因才而進之以學”,則“雖愚必明”。在談到經學教育時,他反對空論心性,主張“以‘六經’、孔、孟之旨,還之‘六經’、孔、孟。”在市民階層的影響下,他把經世致用與通經致用的思想結合起來,產生瞭通經理民的主張。並認為治經應從考據入手,“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他為瞭會通諸經,還吸取瞭當時中外某些自然科學發展的成果,寫瞭很有創見的著作,如測算之書有《原象》、《迎日推策記》、《勾股割圜記》、《續天文略》等,“皆古人所未發”。他認為這些科學,“儒者不宜忽置不講”。戴震不僅是經學傢,亦是當時的科學教育傢。

  戴震治學,貴精不貴博。他說:“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但他並不排斥博,曾說:“仆聞事於經學,蓋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認為三者具備,方能達到“十分之見”,即“征之古而靡不條貫,合諸道而不留餘議,巨細畢究,本末兼察。”他反對學習上食而不化。認為“問學猶飲食,則貴其化,不貴其不化”。

  他的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聲韻考》、《方言疏證》、《經考》、《原象》、《勾股割圜記》等,後人統編為《戴東原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