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末最早的海軍學堂。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奏準在福州設馬尾船政局,局內設有船政學堂,亦名求是堂藝局。奏遣江西巡撫沈葆楨為船政大臣,聘寧波稅務司法國軍官P.M.日意格和退伍軍官P.A.德克碑為正副監督,總管船政局及所屬各單位事務。學堂分前後兩學堂:前學堂習法文,亦稱法文學堂,學造船;後學堂習英文,亦稱英文學堂,學駕駛、管輪。學習期限五年。科目有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畫法等。兩學堂均重視生產實習,有的船艦由前學堂學生自自行設計監造。後學堂練船至南洋一帶時,華僑為祖國有艦隻遠航而興奮落淚。學校教育體制都按照英、法海軍學校成規。沈葆楨又令課外讀《聖諭廣訓》、《孝經》,兼習策論。教師聘自英法,訂有教學要求及服務規約。招生對象是資質聰穎、粗通文字的十來歲之少年。學生稱“藝童”,學額初定60名,後改為140餘名,1872年包括繪事院生及藝徒在內共300餘名。畢業後授予水師官職或充監工、船主,有的留校任教或派赴出洋。船政學堂為中國培養瞭不少早期的海軍科技人員,對近代中國工業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光緒元年(1875)日意格返法,沈葆楨派畢業生隨同赴法學習。1876、1881、1885及1896年曾四次派遣學生赴英、法等國,學習駕駛及造船。1876年的第一批出國留學生為中國派遣留歐學生之始,其中嚴復、薩鎮冰等都是清末民初知名人士。中法戰爭中為祖國效力的該校畢業生許壽山、葉琛、陳英,甲午戰爭中的鄧世昌,均壯烈犧牲。又1867年沈葆楨根據日意格的建議,招收青年,學習制圖,成立馬尾繪事院,內分兩部:一部習船圖,一部習機器圖,學生稱“畫圖生”,課程有法文、算學、量繪及船機概要等,學生不定畢業年限。1868年又招收15~18歲的青年,隨同“洋匠”,邊工作,邊學習,名曰“藝徒”,其宿舍稱“藝圃”。藝徒待遇與學堂“藝童”及繪事院生大致相同。藝成後充工頭或工程師。船政局保送畢業生出國時,亦有繪事院生林日章、“藝徒”裘國安等在內,是為中國最早的工人留學生。1884年中法戰爭,學堂損失慘重。1890年以後,船政由閩省疆吏兼管,經費支絀,學校衰落。辛亥革命後,前學堂改名海軍制造學校,後學堂改名海軍學校,繪事院改名圖算所,藝圃改名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