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又名河南曲子戲、高臺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蹻相結合,於1926年經臨汝縣農民同樂社搬上舞臺,發展為戲曲劇種。由於曲調易學,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傳播極快。劇碼以民間生活小戲居多,如《李豁子離婚》、《小姑賢》、《小姑惡》等。也有從鼓子曲目中改編的,如《祭塔》、《花亭會》、《藍橋會》、《鬧書館》、《安安送米》、《金精戲竇儀》等。1933年,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一帶。抗日戰爭時期,又流行於陝南和鄂北。在流傳過程中中,不斷吸收梆子、京劇等地方大戲的表演藝術,行當腳色也由小生(俗稱相公)、小旦(俗稱丫環)、醜(俗稱和尚)發展為生、旦、凈、末、醜,在劇目上移植演出《鍘西宮》、《哭洪堂》、《白蛇傳》、《白玉簪》、《血手印》等,也曾摘取長篇大書,如《呼延慶打擂》,編成連臺本戲上演。現知傳統劇目有210多個。早期著名演員有朱天水(旦)、朱六來(生)、李金波(旦)、趙和洲(醜)等。

《遊鄉》劇照

  曲劇唱腔結構為長、短句曲牌聯套體制。唱腔曲牌有150多種,其中有來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陽調〕、〔詩篇〕、〔茨兒山〕、〔剪剪花〕、〔銀紐絲〕、〔打棗竿〕、〔太平年〕、〔羅江怨〕,有來自鼓子曲的〔馬頭〕、〔潼關〕、〔滿江紅〕、〔劈破玉〕、〔小桃紅〕、〔青陽扇〕等。伴奏用的絲弦曲牌有〔大起板〕、〔山坡羊〕、〔高山流水〕、〔狀元遊街〕等130 多種。伴奏樂器以墜胡、三弦、箏、琵琶為主,並采用瞭鑼鼓等打擊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曲劇不僅在本省大部地區盛行,而且在甘肅、陜西、河北、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也建立有專業劇團。歷年整理的傳統戲有《陳三兩爬堂》、《風雪配》、《卷席筒》、《閻傢灘》、《草人媒》、《寇準背靴》等;創作的現代戲有《趕腳》、《下鄉》、《掩護》、《遊鄉》等。其中《趕腳》、《下鄉》、《陳三兩爬堂》、《遊鄉》、《卷席筒》、《風雪配》均已攝制成影片。新成長起來的名演員有張新芳(旦)、王秀玲(旦)、邢金萼(生)、馬琪(生)、謝祿(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