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巴比塞

  法國作傢。16歲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並參加象徵派詩歌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約20年間,先後在幾傢出版社工作,曾主編《我全知道》等通俗雜誌。這期間發表的詩集《泣婦》(1895),以憂鬱的筆調描述瞭人世生活的苦難,帶有有悲觀色彩,但與流行的象征主義詩歌不同,不是脫離現實,而是正視並反映現實。長篇小說《哀求者》(1903)和《地獄》(1908)除悲觀主義外,還帶有自然主義的傾向。《地獄》通過一個銀行小職員偷看鄰室發生的一切,把戀愛、生死、藝術的墮落、宗教的虛偽等描繪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人世是一座沒有出路的地獄,這充分流露出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苦悶和彷徨。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他的思想和創作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戰前,他是社會主義報紙《人道報》編輯部的成員。戰爭開始時,他主動要求上前線參加打擊德國軍國主義的戰鬥,並曾多次立功受獎。他經歷瞭戰爭的一切危險與苦難,也認識瞭這場戰爭的真實性質。從1915年末至1916年上半年寫成長篇小說《炮火》,它的副標題是《一個步兵班的日記》,描寫一個步兵班在戰爭中出生入死、備受苦難和犧牲,再現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揭露瞭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得出必須以革命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才能根除戰爭的結論。《炮火》於1917年獲得龔古爾獎金。1919年發表長篇小說《光明》。它描寫一個本來以“秩序”的維護者自居的小資產階級庸人在戰爭中逐漸覺醒的過程。列寧在《論第三國際的任務》一文中對《炮火》和《光明》都給予高度的評價,說這兩部小說是群眾的革命意識增長的一個極其明顯的證據。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巴比塞堅決捍衛蘇維埃共和國。他發起組織瞭法蘭西共和國退伍軍人聯合會。1919年發起組織國際進步文學藝術傢反帝團體“光明社”。1923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並和羅曼·羅蘭一起召開第一次反法西斯大會,召開阿姆斯特丹國際反戰同盟大會。

  巴比塞後期的主要作品有小說《鐐銬》(1924),揭示剝削制度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左拉》(1932),探索法國作傢左拉的生平和創作道路等。

  1935年,巴比塞在訪問蘇聯並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期間,因病去世。

  

參考書目

 Annette Vidal, Henri Barbusse ,Soldat de la Paix,Paris,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