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應用的法則。目的是為瞭增強治療效果,擴大治療範圍,適應複雜病情,減少毒副作用。西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最早總結瞭中醫配伍用藥的規律,指出:“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時視之”。除單行是指單用一味藥治病外,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都屬藥物配伍應用的範疇。

  中藥配伍的內容主要有:①相須。即性能功效相似的的同類藥物合用後,可以增強原有藥物的療效。如全蠍、蜈蚣同是平肝熄風藥,二藥合用,能明顯提高止痙定搐的作用。②相使。即兩類藥同用,以一藥為主、另一藥為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效。相互配伍的兩藥,或性能功效相似,如黃芪配茯苓治脾虛水腫,以益氣健脾行水的黃芪為主,配以利水滲濕健脾的茯苓為輔,茯苓能增強黃芪的補氣利水作用;或兩藥性能功效雖不一致,但治療目的一致,如以清胃瀉火的石膏為主藥治胃火牙痛,常配活血消腫、引火下行的牛膝,牛膝可增強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③相畏。即兩種藥物合用後,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故雲半夏畏生薑;甘遂的毒性以及攻伐脾胃的副作用能被大棗抑制,所以甘遂畏大棗(見十九畏)。④相殺。即兩種藥物合用後,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雲生薑殺半夏。相殺與相畏系屬同一種配伍關系的兩種不同提法,是分別從兩種藥物各自的角度而言的。⑤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後,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⑥相反。即兩種藥物同用,能增強原有毒副作用或產生新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烏頭反半夏等(見十八反)。

  在上述用藥規律中相須、相使表示協同增效,臨床用藥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殺表示減毒,應用毒烈藥時必須考慮選用;相惡表示減效,用藥時應加以註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則上應絕對禁止。在中藥配伍的研究與探索中,還發現有的藥物配伍應用後,能產生與原藥物不同的新功效:桂枝配芍藥以調和營衛,柴胡配黃芩以和解少陽,大黃配肉桂以溫陽通便,桔梗配枳殼以宣降肺氣,肉桂配黃連以交通心腎等,都是對七情配伍用藥規律的補充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