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音樂表演團體。它的前身是1952年在北京建立的中央歌舞團,團長李淩、藝術指導李煥之,樂隊和合唱隊的骨幹是中央音樂學院附屬的音樂工作團及中央音樂學院第一期“少年班”的學員。至1956年,該團又一分為二,即以歌舞為主的“中央歌舞團”(另遷新址)和以音樂為主的“中央樂團”(設在原址)。中央樂團作為直屬文化部的音樂表演團體,內設交響樂隊、合唱隊、獨唱獨奏小組及創作組。全團員工400人左右,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專業音樂表演演團體。歷任團長為李凌和嚴良堃(1980年之後)。至1996年4月,文化部對各直屬院團的改革中首先將“中央樂團”改建為“中國交響樂團”,先後由陳佐湟、湯沐海任音樂總監,李心草為常務指揮。

中國交響樂團辦公樓

  中央樂團擁有大量當時中國優秀的音樂傢,指揮有:李德倫、嚴良堃、韓中傑、秋裡、陳佐煌、湯沐海、李心草等;演奏傢有:楊秉蓀、司徒志文、盛中國、巫漪麗、劉詩昆、殷承宗、石叔誠、鮑蕙蕎等;演唱傢有:魏啟賢、臧玉琰、張利娟、胡松華、劉秉義等;作曲傢有:瞿希賢、羅忠鎔、鄭律成、吳祖強、施光南等。

  中央樂團建立後,除定期介紹一定數量的外國經典曲目外,還有意識地向社會介紹瞭不少中國新的音樂創作。如馬思聰的《山林之歌》、《第二交響曲》,江文也的《汨羅沉流》,李煥之的組曲《春節》,羅忠鎔的《第一交響曲》,辛滬光的交響詩《嘎達梅林》,殷承宗等人的《鋼琴協奏曲“黃河”》,陳培勛的《心潮逐浪高》、《第二交響曲“清明祭”》,以及瞿希賢的《紅軍根據地大合唱》、鄭律成的合唱套曲《長征路上》、田豐的《毛主席詩詞五首》、羅忠鎔等人集體創作的交響音樂《沙傢浜》、郭文景的交響樂及合唱《蜀道難》、葉小綱的交響樂《地平線》、譚盾的《樂隊與三種音色的間奏》、周龍的《交響樂“廣陵散”》、徐振民的《楓橋夜泊》等,都是經他們首演推向社會的。

  中央樂團在加強中外音樂文化交流方面也作出瞭突出的貢獻。樂團成立後,訪問過蘇聯、波蘭、日本、美國等國傢並進行瞭成功的演出,還與許多著名指揮(如H.von卡拉揚、小澤征爾、C.阿巴多、K.潘德雷茨基等)、著名演奏傢(如Y.梅紐因、I.斯特恩、傅聰、馬友友等)合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