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展中國傢的特定經濟、技術和生產要素結構出發,主張選擇適合於經濟發展水準介於低級技術與高級技術之間的技術輸入的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傢E.F.舒馬赫於1973年在《小的是美好的》一書中提出。

  舒馬赫認為,發達國傢的先進技術雖然能增加產出,但資本密集、需要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大量的外匯,因而不符合發展中國傢資本稀缺、科技落後、勞動力豐裕而素質較低的實際情況。發展中國傢需要的是是既能增加產出、又能擴大就業、還能少用外匯的中間技術,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此,引進技術和生產時應考慮發展中國傢經濟貧困、落後的環境,采用容易推廣、消化的技術,即比那些最新最先進的資本密集型技術更簡單、更廉價、更易於維修,同時又比初級原始技術更優越的適用技術。中間技術是勞動密集型的並適合於小型企業的技術。它與粗糙的土技術相比,生產率要高得多;它與資本高度密集的現代工業技術相比,又要廉價得多。而且,中間技術在人力、財力、物力以及組織方面的問題都容易解決,也能順利地適應環境。它設備簡陋,容易掌握,也便於維修,因此是一種適合於在貧窮落後地區中普遍推廣的技術。中間技術有許多優點值得追求和運用:①能夠滿足人的真正需要,符合人的實際;②小規模生產對自然環境的危害也是很小的,中間技術對自然、對環境是非暴力的,尤其是工業技術方面表現得更明顯。由於此種技術是多樣化和分散化的,與工業技術的專業化和集中化的方向相反,因而更符合自然與生命過程的要求;③這種技術富於人性和創造性,用這種技術進行的勞動是一種有益勞動。所以引進中間技術既可以回避發展中國傢資金短缺和高技術人才匱乏的難題,又可帶來擴大就業和技術易於消化吸收、效益良好的連鎖效應,其產品也較適應當地市場的需要。

  中間技術論的主要著眼點是技術對發展中國傢的適用性;持異議者則認為,中間技術往往造成產品質量低下、維修成本高、要求工人有較高技能等缺陷,不如選擇更好的適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