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全國歸僑、僑眷組成的全國性人民團體。簡稱中國僑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聯繫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橋樑和紐帶,是全國性的一級人民團體,是全國政協的組成單位。

圖1 第一次全國歸國華僑代表大會會場(1956–10,北京)

  中國僑聯的歷史可追溯到延安時期。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大批愛國青年華僑回國抗戰奔赴延安。為瞭爭取和團結廣大海外華僑支持祖國的抗日鬥爭,1940年,在延安成立瞭“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這是中國僑聯的前身。

圖2 胡錦濤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出席第七次全國歸國華僑代表大會(2004–07,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瞭更好地團結聯系各階層的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引導他們積極投身和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經中共中央批準於1956年10月12日在北京成立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當時簡稱全國僑聯,1994年後簡稱中國僑聯)。全國僑聯成立以後,廣泛團結和聯系廣大歸國華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加快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創造瞭光輝的業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僑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的各項戰略部署,依據《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章程》,緊密團結廣大歸僑、僑眷,廣泛聯系海外僑胞,圍繞大局,找準位置,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全面履行群眾工作、參政議政、維護僑益、海外聯誼4項職能,進一步組織起來、活躍起來,努力為僑服務,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瞭新的貢獻。

  據統計,國內有歸僑、僑眷3 000多萬人,海外有僑胞幾千萬人,他們是僑聯的工作對象,是僑聯工作的主體,也是僑聯存在的基礎。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中央直屬機關、中央國傢機關、中央企業在京單位等共成立瞭14 000多個僑聯組織。據2004年統計,全國及省地(市)縣人大有歸僑代表2 664人,政協有僑聯界委員5 486人,他們在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中國僑聯的最高領導機關是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及其選舉產生的中國僑聯委員會,共有委員344人。中國僑聯機關的工作部門設有辦公廳、海外聯誼部、經濟科技部、文化交流部、權益保障部、組織人事部及各直屬事業單位。

  中國僑聯主辦有向全國各級僑聯發行的機關刊物《中國僑聯工作》和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月刊《海內與海外》、季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辦中國華僑出版社

  中國僑聯歷屆主席為陳嘉庚、莊希泉、張國基、莊炎林、楊泰芳、林兆樞、林軍。廖承志、葉飛曾任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