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中國音樂經歷瞭漫長的發展過程。在原始社會它伴隨人類的生產活動萌生;在奴隸社會,它在奴隸主的祭祀活動中發展;在封建社會,它在宮廷、民間都曾達到極盛。進入20世紀後,它在人民革命鬥爭中獲得新生。

圖1 樂舞百戲畫像石拓片(山東沂南漢墓)

  遠古時期 當最早的人類開始制造原始的工具和集體進行勞動的時候,音樂就萌發瞭幼芽。最初的音樂常常是詩歌、音樂、舞蹈的結合體,且都與原始人類的生產活動、他們與自然災害的鬥爭直接相關。相傳堯舜時代,人們就在土鼓、古磬的伴奏下模仿獸類的形態舞蹈,這是原始人類狩獵生活的反映;而類似於咒語的初期音樂反映瞭原始人類的圖騰崇拜,以及音樂與巫術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原始社會中,音樂在人們看來具有魔術般的力量。原始時代有記載的古樂有《雲門》《咸池》《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韶》,春秋時期季札和孔子給予很高評價。遠古樂器傳說中有鼓、磬、鐘、簫、管、篪、笙、琴、瑟等。在一些古文化遺址中遺存較多的古樂器是陶塤。

圖2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陜西西安出土)

  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 夏代,中國逐漸進入奴隸社會。在奴隸社會中,創造音樂的是奴隸,而享受音樂的則是貴族奴隸主階級。其音樂多用於祭祀等重大典禮活動,內容多為歌頌統治者列祖列宗的功德,為鞏固其統治權服務。西周的禮樂制度達於完備,對音樂在禮儀中的應用按不同等級作出瞭嚴格規定,違反規定便是“僭越”或者“非禮”。這些與禮儀結合的音樂,被稱為雅樂,其基本風格是莊嚴肅穆。隨著奴隸起義的不斷發生,奴隸制在春秋時逐漸崩潰,禮樂制度和宮廷雅樂處於“禮崩樂壞”的局面中。新興的民間俗樂“鄭衛之音”逐漸進入各諸侯國的宮廷,取代瞭雅樂的位置。在奴隸社會中,音樂文化取得瞭長足進步。宮廷樂舞演出規模盛大,演出作品內容豐富復雜,演出樂器種類、形制多樣化。周代樂器見於記載的近70種,金石(青銅)樂器占突出地位,近年出土的戰國初期入葬的曾侯乙編鐘顯示瞭其制作技術的高度成就,為瞭解當時的樂律學體系提供瞭寶貴的史料。

  戰國、秦、漢時期 戰國時代,封建社會步入緩慢而漫長的發展進程。社會變革給音樂文化以巨大沖擊,舊的雅樂衰敗,新的民間俗樂興起,並紛紛進入宮廷。南方楚國的音樂——楚聲,給屈原的創作提供瞭豐富的養料。“百傢爭鳴”的局面,推動瞭音樂理論的發展。墨子的《非樂》、荀子的《樂論》和《禮記·樂記》等,顯示瞭古代音樂思想的光輝成就。《呂氏春秋·音律》中關於三分損益法的記載是中國樂律學的最早文獻。秦代、漢代國傢實現瞭統一,音樂思想也由百傢爭鳴趨於獨崇一尊。《禮記·樂記》被作為儒傢經典的部分,在兩漢居於統治地位。始建於秦代而在漢武帝時得到極大加強的樂府,對當時的音樂文化發展產生瞭重大影響。1 000多名樂府裡的優秀音樂傢廣泛采集各地、各民族的民間音樂,並在此基礎上改編創作,大大豐富瞭宮廷音樂。當時的演出主要有鼓吹樂和相和歌。鼓吹樂源於北部邊境少數民族,在漢代宮廷中主要用於朝會、道路及軍中等,多少帶有些儀仗的性質;相和歌則主要用於娛樂和欣賞,因而應用較普遍。在相和歌中,最重要而且最能反映當時藝術水平的是相和大曲。此時期新出現的樂器有笳、角、笛(豎吹)、箏、琵琶、箜篌等。樂律學研究又有進一步發展,出現瞭京房的六十律學說。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時期。音樂成為人們寄托理想的避難所。風格纖柔綺麗的清商樂興起並居主導地位,它的作品大多以愛情為題材,較少觸及社會現實。琴曲此時獲得重大發展,許多琴傢以琴寄志,創作瞭不少具有影響力的琴曲。外國音樂,如天竺(印度)的佛曲,中亞的安國、東鄰的高麗音樂也陸續傳入,為隋唐燕樂的繁榮作瞭準備。隋唐時期,國傢統一,經濟繁榮,國傢強盛。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瞭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燕樂成為它的主要標志。標志著歌舞音樂發展的一個高峰。除燕樂外,其他一些音樂體裁在當時和後世都產生瞭相當影響,如當時流行的用曲子填寫的詞,成為宋代重要的文學體裁;當時盛行的歌舞戲為宋代雜劇與南戲的產生準備瞭條件;當時通行的變文,正是後世詞話與寶卷一類說唱的直系祖先。隋唐時也曾致力於制訂雅樂,這時的雅樂受到燕樂的明顯影響。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是秦漢以後興起的以歌舞為中心的俗樂進一步發展並達到高峰的階段。唐朝設立瞭龐大的音樂機構——大樂署、鼓吹署教坊梨園,統領各色音樂,總數達數萬人。音樂的繁榮引發瞭音樂理論的發展,隋初鄭譯的八十四調理論和後來燕樂二十八調的產生,以及對通向十二平均律的探索,表明這個時期樂律理論上的成就,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則從美學角度對音樂進行瞭論述探討。

  宋、元時期 宋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瞭商品流通,城市繁榮,市民階層擴大,城市遊樂場所和專業藝人大量增加。以說唱、戲曲為主的多種民間音樂形式迅速發展,歌舞大曲在音樂中的核心地位逐漸被新興戲曲所取代。在北方有雜劇,在南方有南戲。雜劇音樂通稱北曲,其主要特點是用七聲音階,字多短促,風格遒勁;南戲音樂通稱南曲,其主要特點是用五聲音階,字少調緩,風格柔婉。在較晚的元雜劇和南戲中,也存在南北互相交流吸收的情況。隋唐以來的曲子在宋代廣為傳唱,直接導致瞭宋詞的繁榮。南宋薑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是現存最早的宋詞歌譜。鼓子詞和諸宮調等說唱形式也在宋代形成並發展。樂器和器樂在宋元時期也有重要發展。胡琴在北宋時出現,到元代已相當流行。絲竹樂器合奏、管樂合奏、弦樂合奏(元代蒙古族傳統音樂達達樂)及小樂器、鼓板等在宋元時即已盛行。獨奏樂器的演奏與創作也有顯著發展,浙派琴傢郭沔的《瀟湘水雲》、流傳至今的琵琶曲《海青拿天鵝》都是當時出現的重要作品。由於宋元時期理學對意識形態的統治,音樂思想上籠罩著復古主義氣氛,音樂理論未能取得明顯的突破。但這時出現的陳暘的《樂書》、沈括的《夢溪筆談》、王灼的《碧雞漫志》等,在研究音樂史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其中《樂書》還是最早出現的一部音樂百科全書。

圖3 散樂圖(遼代,河北張傢口宣化張世卿墓出土)

  明、清時期 明代時,雜劇漸趨衰微,南戲轉趨興盛。南戲的四大聲腔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昆山腔都獲得瞭發展。其中弋陽腔在明初流傳最廣;而昆山腔在明代戲曲聲腔中成就極高、影響極廣,是南北曲的集大成者,但由於在表演上過分追求文雅和雕琢,到明末清初便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多種地方戲曲聲腔的興起,而以梆子腔和皮黃腔影響最大。18~19世紀,徽班、漢班藝人相繼進京,逐漸形成瞭以皮黃腔為主要聲腔的新劇種——京劇。梆子腔和皮黃腔的音樂都屬於板腔體,音調較簡單,卻頗為靈活,富於變化,便於欣賞學習,在戲曲音樂中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民間小戲、民歌小曲及各種說唱形式在明清時期也有顯著發展。這時期的器樂,不同程度地受到戲曲和說唱音樂的影響。隨著琵琶、三弦等樂器在戲曲、說唱等音樂形式中的廣泛應用,演奏這些樂器的名手越來越多。明末的湯應曾是眾多琵琶名手中的一個。在琴譜的整理和刊印上,《神奇秘譜》匯集瞭較多琴曲,是第一部琴譜集。一些經過整理的琴曲在藝術上也有發展和提高。明清時期,少數民族音樂發展較快,如苗、彝等南方少數民族的史詩性歌曲,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和藏族的囊瑪、藏戲等,不少是在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或趨於定型的。明清時期音樂科學的重大成就是十二平均律的發明。傑出的音樂理論傢朱載堉經10年鉆研、實驗、計算,創造瞭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徹底解決瞭千百年來舊的三分損益律和旋宮轉調創作要求之間的矛盾,為音樂藝術和音樂科學的發展作出瞭巨大貢獻。明清時期的音樂,承宋元之風,各種民間音樂形式得到普遍發展,形成瞭數以百計的戲曲劇種、說唱曲種和器樂樂種,積累瞭豐富的音樂財富,為近現代音樂提供瞭良好的發展基礎。

圖4 《踏歌圖》(清代,雲南巍山文昌宮壁畫)

  近現代 19世紀40年代以後的中國音樂,處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大變革時代,具有與中國古代音樂不同的發展特點。一方面,仍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的傳統音樂(包括古典的與民間的歌曲、歌舞、說唱、戲曲和器樂等)朝著同新的時代要求和人民生活相結合的方向不斷地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變革和西洋音樂的輸入(包括新的音樂教育、音樂理論、音樂創作、音樂表演和相應的音樂活動方式等),音樂在人民生活中占據瞭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並且也朝著同新的人民生活和時代要求,以及與中國固有的音樂傳統相結合的方向不斷地向前發展。以上兩個方面相互結合發展的進程,構成瞭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基本內容。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不僅原有的傳統音樂形式有瞭很大變革和發展,更重要的是產生瞭在近代西方文化影響下萌發起來的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文化的基本形態從體系講,與具有世界性的歐洲音樂更為接近,但發展軌跡與歐洲音樂有所不同。中國近代新音樂發軔於普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重點成長於專業的音樂院校,並以群眾性的歌詠活動作為廣泛普及的主要途徑。各類聲樂形式的創作和表演是這一時期新音樂發展的主體,其他音樂種類(如各類器樂和歌劇舞劇等)的發展則比較緩慢。這一階段的代表音樂傢有蕭友梅、趙元任、黎錦暉、劉天華、黃自、馬思聰、聶耳、冼星海、呂驥、賀綠汀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社會開始進入瞭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時期。這時期的音樂文化發展盡管仍然保留著傳統音樂與新音樂並存的狀況,但兩者之間的交融比過去大大加快。政治上的相對穩定、社會經濟的不斷上升、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國傢對音樂事業的一貫重視以及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加速發展,都有利於音樂朝著多品種、多風格的方向全面發展。當然,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也有曲折,但總的狀況是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很快,技術水平(特別是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有顯著的提高,藝術風格從原來比較凝固、保守逐步走向比較活躍、開放。在長期音樂實踐中,出現瞭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曲傢、指揮傢、演奏傢和歌唱傢,對音樂理論的研究和傳統音樂的整理也上瞭一個新臺階。特別是從80年代以後,娛樂性的通俗音樂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及其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影響,超出瞭人們的意料。經過50多年的努力,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臺灣和香港地區的音樂在內)同世界現代音樂的發展在逐步接近,中國音樂在世界樂壇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

圖5 1936年上海民眾歌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