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學科的國傢級綜合性藝術科學研究機構。藝術學科齊全的教育機構和藝術出版機構,也是全國唯一具有藝術學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單位。設有美術學、戲劇戲曲學、音樂學、電影學、舞蹈學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碩士點(以上5個學科加上文藝學)。院址在北京。

  中國藝術研究院於1980年10月定名,前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成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中國繪畫研研究所;後擴充舞蹈、電影等學科。1951年毛澤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並題寫院名。中國藝術研究院擁有一批著名專傢和百多位學科帶頭人。歷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領導的有袁水拍、賀敬之、張庚、王朝聞、郭漢城、王蒙、李希凡、馮其庸等。曾擔任院顧問的有馬彥祥、胡風、胡蠻、羅合如、王曼碩、楊蔭瀏、葛一虹、周汝昌等。

  中國藝術研究院設有12個專業研究所、12個研究(培訓、創作)中心(或二級院)、圖書館、研究生部、文化藝術出版社和《文藝研究》等11個雜志社。中國藝術研究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保護和研究傳統與民間表演藝術的世界性主要機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傳統與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公佈的中國首批5傢研究保護機構,全部都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該院還承擔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論證、評選工作。

  中國藝術研究院以承擔中國藝術理論重大科研課題為主,在藝術學科規劃與科研、收集整理保存各門類藝術資料方面取得瞭豐碩成果。特別是在中國戲曲、美術、音樂、舞蹈、電影、文藝學等領域史論研究方面,完成瞭大批奠基性著作,如《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國美術史》、《藝術概論》、《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中國舞蹈發展史》等。該院在從事傳統藝術“史”、“論”研究的同時,對藝術現狀研究也給予瞭極大的投入,有力地促進瞭中國當代藝術科學的發展。此外,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還大量參與、承擔國際學術合作,在國際藝術科學合作領域取得瞭豐碩成果。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挖掘、搶救、保護民族優秀藝術遺產和文化傳播方面取得瞭重要成果,經典民族樂曲《二泉映月》等一大批優秀藝術遺產正是由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專傢的搶救,才得以流傳於世。院圖書館具有豐富的資料館藏。尤其是音樂音響資料收藏,以其豐富性和民族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列入名錄的項目。許多藝術品、資料的收藏為全國僅有,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研究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