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具有較強技術開發實力、以承擔國傢和企業重大專案為主的國傢級化學化工研究所。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前身是建於1907年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1949年3月19日在大連正式創建,時名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後幾經更名,1962年始用現名。歷任所長屈伯川(1949~1950)、董晨(1950~1952)、、張大煜(1952~1968)、顧以健(1979~1983)、樓南泉(1983~ 1986)、張存浩(1986~1990)、袁權(1990~ 1994)、楊柏齡(1994~1998)、鄧麥村(1998~2000)、包信和(2000~2007)、張濤(2007~ )。該所在催化化學、工程化學、有機合成化學、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色譜為主的近代分析化學等領域,已形成學科特色。現設10個研究室,包括6個國傢級的研究單元。該所面向國傢需求,開展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的創新研究,在能源科學、生物技術和資源優化涉及的領域進行瞭出色的研究工作,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傢安全作出貢獻。20世紀50年代,研制成功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和七碳餾分環化制取甲苯等多種催化劑。60年代,研制成功加氫異構化催化劑和合成氨原料氣凈化新流程。70年代,研制成功用作航天器及衛星主體能源的兩種電池系統和多種系列的衛星姿態控制肼分解催化劑。80年代,成功開發中空纖維氮氫膜分離技術。90年代,成功開發催化裂化幹氣制乙苯技術(圖1)、短波長化學激光的研究達到瞭國際先進水平。1998年以來,在化學激光、燃料電池(圖2)、航天姿態控制催化劑、天然氣化工集成技術、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均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至2005年底,共取得科研成果513項,獲獎成果251項,其中獲國傢獎勵30項;申請專利1439件,獲授權專利659件,1999~2002年連續4年名列中科院第一。主辦《色譜》《催化學報》、《天然氣化學》(英文)刊物。

圖1 催化裂化幹氣制乙苯成套技術設備

圖2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