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中央全會。簡稱十一屆三中全會。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列席9人。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副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雲、汪東興出席瞭會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

  全會前的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開瞭為期36天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陳雲等一些老同志在發言中提出,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使大批幹部從冤假錯案中解脫出來,得到瞭與會者的熱烈響應。會議還就真理標準討論問題,批評瞭中央一些領導人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態度。12月13日鄧小平在工作會議上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實際上成為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為全會進行瞭指導思想的準備。

  全會開幕會宣佈,這次全會的主要任務,就是討論通過中央政治局關於從1979年1月起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建議。同時審議通過關於農業問題的兩個文件和1979、1980兩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討論人事問題和選舉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全會進行瞭熱烈的討論,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決定為:①否定瞭“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瞭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瞭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②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決定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註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現瞭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③實際上形成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這是組織路線上撥亂反正的最重要的成果。④提出瞭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指出當前特別需要強調民主,強調民主和集中的辯證統一關系,使黨的統一領導和各個生產組織的有效指揮建立在群眾路線的基礎上。為瞭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⑤根據黨的歷史經驗教訓,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黨規黨法,嚴肅黨紀。會議強調黨中央和各級黨委都要實行集體領導,反對突出個人和宣傳個人崇拜。⑥開始瞭系統地清理新中國建立以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審查和解決瞭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強調按照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平反冤假錯案。⑦正確評價瞭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指出,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立下的偉大功勛是不可磨滅的,要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偉大歷史功績,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⑧作出瞭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提出要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經濟措施,並對權力過分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進行認真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並大力加強實現現代化必需的科學和教育工作。⑨啟動瞭中國農村改革的新進程。全會在總結新中國建立以來農業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入討論並原則上同意瞭關於農業問題的兩個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提出瞭一系列當前加快發展農業生產的政治措施和經濟措施。

  全會決定加強黨的領導機構和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增選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增選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勛、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為中央委員,將來提請黨的十二大予以追認。選舉陳雲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鄧穎超為第二書記、胡耀邦為第三書記、黃克誠為常務書記、王鶴壽等11人為副書記,並選舉瞭中紀委常委和委員100人。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共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瞭序幕。全會開辟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中國從此進入瞭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