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亞綱的一目。中、大型體較壯實的昆蟲,包括蝗蟲、螽斯、蟋蟀、螻蛄等。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熱帶地區種類多。全世界已知18 000餘種,分隸64科3 500屬。中國已知800餘種,分隸28科。

  形態特徵 體長2~300毫米。觸角長而多節,絲狀、槌狀或劍狀。複眼發達,單眼2~3個或缺。咀嚼式口器,下口式。前胸較大,可活動。前胸背板發達,呈馬鞍狀,中、後胸癒合。前翅革質,為覆翅,後後翅呈扇狀折疊於前翅之下,翅脈均直。有些種類為短翅或缺翅。前足和中足適於爬行,但螻蛄科的前足構造特殊,脛節膨大,適於掘土,為典型的開掘足。後足粗壯,適於跳躍。腹端具尾須1對,長或短,呈矛狀(如蟋蟀科)、刀狀(如螽斯科)或瓣狀(如蝗科)。雄性外生殖器通常被擴大的第9節腹板所覆蓋。雌、雄兩性通常均具聽器(僅少數種類不明顯或缺),著生在前足脛節(如螽斯、蟋蟀、螻蛄等)或腹部第1節背板的兩側(如蝗蟲)。雄蟲一般具發音器,或以左、右翅相摩擦(如螽斯、蟋蟀、螻蛄等)或以後足擦翅而發音(如蝗蟲),主要為瞭招引雌蟲。雌蟲不發音。

  生活習性 漸變態。卵的形狀與產卵方式因種類而異。多產卵於植物組織或土中。生活史因種類和地區而異。1年1代的種類居多,以卵越冬,次年4~5月孵化。若蟲的形態和生活方式與成蟲相似,一般5齡,第2齡以後體背出現翅芽,多數種類的後翅芽覆於前翅芽之上。在發育過程中,觸角有增節的現象。觸角的增節多少和翅芽的發育程度是鑒別若蟲齡期的依據。也有些種類1年2~3代,以若蟲或成蟲越冬,或以若蟲與成蟲同時越冬。陸棲性,一般生活在地面上。多數白天活動,尤其是蝗科,日出以後即活動於雜草之間。生活於地下的種類(如螻蛄)在夜間到地面上活動。多數種類為植食性或雜食性。

  演化與分類 關於直翅目昆蟲的起源和系統,由於化石材料的積累,已經得出比較清楚的結論。А.G.沙羅夫(1968)認為直翅目起源於石炭紀的原直翅類,到中生代演化成兩個主要的分支,一是現存的長角類群(如蟋蟀類、螽斯類),一是現存的短角類群(如蝗類)。

  經濟意義 直翅目昆蟲多數是植食性的多食性種類,其中有很多是農業上的重要害蟲,如東亞飛蝗(見圖) 嚴重危害農作物,西伯利亞蝗嚴重危害草原上的牧草,黃脊竹蝗青春竹蝗嚴重危害竹林,棉蝗黃星蝗危害木麻黃、柚木和杉木,蔗蝗危害甘蔗和水稻,稻蝗是水稻的重要害蟲之一。還有,體型較小而分佈較廣的負蝗危害煙草、蔬菜、花生和甘蔗。螽斯總科的棉斑草螽危害棉和甘薯,日本寬翅螽斯綠螽斯危害柑橘、茶、桑樹、楊樹和核桃。蟋蟀總科的花生大蟋危害花生、大豆、綠豆、芝麻、甘蔗、瓜類、蔬菜和棉苗,油葫蘆危害作物的葉、莖、枝、種子或果實,有時也危害花生的嫩根或茶樹的幼枝。在螻蛄總科中常見的有非洲螻蛄華北螻蛄,兩者都危害小麥、玉米、棉花、煙草、蔬菜和樹苗,它們咬食播下的種子,尤其是初發芽的種子;也咬食作物的根部,使幼苗枯死或生長不良。夜間在地面活動時,咬食靠近地面的嫩莖,常將幼苗咬斷。蟲口多時可成災。

東亞飛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