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的一部重要著作,用梵文寫成。又譯《利論》《治國安邦述》。梵語意為“國王利益的手冊”。包含有豐富的政治、經濟、法律和軍事、外交思想。相傳為印度孔雀王朝的開國功臣考底利耶所著,成書年代約在西元前4世紀末到前3世紀初。年代和作者目前尚有爭議。全書共15卷,150章,180節。

  《政事論》系統論述君主如何統治國傢的種種問題:君主必須有良好的教教養,勤於政事,關心臣民的福祉;樞密大臣、國師、大臣會議和政務大臣等各部門長官輔佐君主共同統治國傢。主張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國王掌握國傢的最高權力;國傢負責建立新村落,控制商業,幹預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瞭實施對全國的統治,《政事論》提出建立密探活動網,實行密探統治。

  書中還包含大量的民法與刑法內容,對研究古代印度土地所有制、財產關系的性質有參考價值。有關奴隸、雇工問題的記載反映瞭古代印度奴隸制度和剝削關系的某些特點。不同種姓在財產繼承、婚姻關系和刑事處罰方面的不同待遇,提供瞭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情況。

  第3卷到第14卷,是關於戰爭和外交問題的論述。《政事論》分析瞭當時國傢關系的基本狀況,提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法則,以及致強爭霸的種種方略。書中認為,戰爭是擴張勢力的基本方式;建立強大軍隊、靈活機動地作戰、奪取敵人的土地和城市,是其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

  印度現代一些史學傢,如N.K.辛哈A.C.班納吉等,認為《政事論》雖然論述瞭孔雀王朝的行政制度和社會情況,但並非孔雀王朝的同期作品,主要原因有二:孔雀王朝的官方語言不是梵文;書中提到“成捆的中國絲”,但孔雀王朝時期的印度和中國還未有過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