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時期詩人。字季涵,號松江。生於漢城(今首爾)的名門望族傢庭。10歲時,因被“乙巳士禍”所累,全傢流配到鹹鏡道。16歲隨獲釋的傢人移居全羅道昌平。在昌平生活期間,師從著名學者金麟厚、奇大升、林億齡等,受到良好教育;又與李珥、成渾、宋翼弼等名儒交遊,結為摯友。27歲文科及第,歷任全羅道觀察使、都承旨、禮曹判書和右議政、左議政,位居宰輔。當時統治層內部的黨派爭鬥很激烈,他多次遭降職、罷官、流配,但仍奮力從政。1592年壬辰戰爭爆爆發後,他由平壤護送國王至義州。翌年,又奉王命出使中國。回國後,因政敵誣陷被迫辭官,寓居江華島,飽受貧病之苦,含恨去世。

  鄭澈為人剛正疾惡,又任情自得、酷好詩酒,雖屢遭挫折,文學上卻成就甚大。他在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為朝鮮國語詩歌的創作,主要成果有《關東別曲》、《思美人曲》、《續美人曲》等歌辭作品。《關東別曲》為長篇寫景詩,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語言,描繪風景勝地關東八景和金剛山的綺麗風光,敘述古跡、逸話,使人聽其曲、觀其辭,如同親臨其境。《思美人曲》《續美人曲》描寫女子思念情人,表白對愛情的忠貞,是寄托作者政治失意時懷戀君主之作。但以其愛情描寫上的細膩深切,被作為愛情詩長期流傳於世。17世紀朝鮮著名作傢金萬重曾說:“松江《關東別曲》、前後《美人曲》,乃我東之《離騷》。”又說:“自古海左真文章,隻此三篇。”鄭澈不僅堅持使用朝鮮文字寫作,而且大量采用群眾的生活語言入詩。他的大部分作品的主導傾向為儒傢精神;而在歌辭《將進酒辭》等一些作品中,又表露出濃鬱的道傢意識。他還寫過時調74首和漢詩758首,其中一些表現瞭愛國主義思想。

  鄭澈著有國語詩歌集《松江歌辭》1卷和漢文文集《松江集》11卷。《松江歌辭》是朝鮮第一部個人國語詩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