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嬴姓。祖先造父事周穆王有功,封於趙城(今山西洪洞北),因以趙為氏。傳至叔帶,值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趙夙時,被封於耿(今山西河津南)。至趙衰(成子),輔佐晉文公,為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大夫,居原。其後,傳趙盾(宣子)、趙朔(莊子)、趙武(文子)、趙鞅(簡子),皆為晉卿。趙簡子時,徙居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西元前453年,趙襄子與韓康子、魏桓子三分晉國。前403年,趙烈侯與魏文侯、韓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為諸侯。。

河南林縣邊墻嶺戰國時期趙國南長城遺址

  趙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山西中部。趙襄子滅代,領土擴大到今山西東北部及河北蔚縣一帶。趙獻子即位徙居中牟(今河南鶴壁西)。趙敬侯時,遷都邯鄲(今屬河北)。其活動中心逐漸移到今河北東南和河南北部。

  趙烈侯時,以公仲連為相,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國內稱治。這一時期,魏最強大,趙對魏的行動常予配合。魏伐滅中山時,即借道於趙。之後,韓、趙、魏聯合伐齊,入齊長城;伐楚,敗楚於大梁、榆關。

  烈侯死,敬侯立,不願再受制於魏,圖謀自身發展。趙首先把大河以南淮泗間的小諸侯國作為向外擴張的目標。前383年,趙築剛平(今河南清豐西)以侵衛。衛是魏的與國,魏和齊救衛,敗趙於兔臺,取剛平。雖然在楚的援助下,趙轉敗為勝,但並未達到侵衛目的。趙南進受挫,便轉向北進攻中山,先後與中山戰於房子(今河北臨城北)、中人(今河北唐縣西)。

  敬侯死,成侯立。趙再次伐衛,取73鄉邑。既而,又被救衛的魏軍敗於藺(今山西離石西)。魏武侯死,魏公子緩爭立,趙與韓乘機攻魏,企圖削弱魏,因意見不一致,為魏所敗。前362年,趙、韓聯軍又在澮北敗於魏,趙將被擒。前354年,趙又攻衛,取漆、富丘。魏為懲罰趙,兵圍邯鄲。趙求救於齊,齊敗魏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但魏還是攻破邯鄲,迫使趙結盟於漳水,並把邯鄲歸還趙。這時,中山也已復國,武力強盛,一度圍攻趙地,對趙形成威脅。

  再傳至武靈王。武靈王即位十九年(前307年),意識到“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趙無“強兵之救”,決心實行軍事改革,教民“胡服騎射”,加強武備。武靈王連續攻伐中山,終於在公元前296年滅中山。趙還攻破林胡、樓煩,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武靈王晚年讓位於王子何,自號主父,親自經營邊事。由於他在公子章與惠文王(王子何)爭奪王位一事上猶豫不決,釀成禍亂,餓死沙丘宮。

  惠文王時,任用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趙奢為將,對外以理折服強秦,對內整頓稅收。趙國富兵強,不斷攻取齊、魏土地。樂毅破齊之後,趙成為唯一可在軍事上與秦較量的國傢。公元前269年,秦向趙的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進攻,趙將趙奢大破秦軍,使其鋒芒受挫。

  孝成王四年(前262),韓上黨郡守獻17城邑於趙,引發瞭持續三年之久的長平之戰。趙初派廉頗固守,後中秦反間計,用趙括代廉頗為將,招致慘敗,前後死亡45萬人。接著,邯鄲被秦軍圍困,兩年後,得魏信陵君、楚春申君的救援,才解圍。

  遭受長平之敗的致命打擊後,趙的局勢每況愈下,形勢不可扭轉。此後,趙雖然對燕、對秦都有過幾次勝仗,但兵力耗損殆盡。至悼襄王、王遷時,雖有名將廉頗、李牧而終不能用。前228年,秦將王翦、辛勝攻趙,趙王遷降,秦入邯鄲。趙公子嘉奔代,立為代王。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代,虜代王嘉,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