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朝末代皇帝。蒙古語稱烏哈篤皇帝(Uqahatu qahan)。元明宗和世㻋長子。母哈剌魯氏邁來迪。和世㻋被害暴死後,其弟圖帖睦爾(元文宗)取得帝位,將妥歡帖睦爾徙居於高麗大青島,一年後,又移居靜江(今廣西桂林)。至順三年(1332)文宗去世,遺詔讓位於明宗子,明宗次子懿璘質班即位,是為甯宗,在位53日而卒。四年六月,妥歡帖帖睦爾即位於上都。

  妥歡帖睦爾即位後,中書右丞相伯顏與左丞相唐其勢(見燕鐵木兒)等爭權奪利,鬥爭激烈。元統三年(1335),唐其勢集團敗伯顏獨秉國政,專權自恣,排斥儒生,廢除科舉,橫征暴斂,貴族、官僚、寺院獲得大量賜田,地主加緊兼並土地,自然災害不斷發生。勞苦大眾紛紛起義,雖然相繼失敗,但動搖著元朝的統治。朝廷下令嚴禁漢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喂養馬匹,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

  至元六年(1340),妥歡帖睦爾深感統治危機,支持脫脫發動政變,逐走伯顏,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開經筵,置宣文閣,整治官吏,朝政一度有所改觀,史稱“ 脫脫更化 ”。但這些新政並沒有能挽救元朝的社會危機。至正四年(1344),黃河泛濫,沿河州郡災荒連年,人民死亡過半,國庫空虛。十年,變更鈔法,導致物價上漲。十一年,用賈魯修治黃河,官吏乘機對百姓敲詐勒索;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終於爆發瞭元末農民大起義。

  妥歡帖睦爾對農民起義進行血腥鎮壓。高郵之戰後,元廷軍隊喪失大半,隻能依靠察罕帖木兒等軍閥鎮壓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後,朱元璋勢力壯大,漸次統一南方,元朝已無力對抗。與此同時,元統治集團日益腐敗,內部鬥爭加劇。宮廷內分為兩派,一派擁護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分別和統軍將領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相勾結。自至正二十四年起,兩派矛盾尖銳化,北方陷於軍閥混戰的局面,元軍將領為瞭爭奪地盤和權勢,互相攻伐,妥歡帖睦爾的號令已失去作用。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開始北伐。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兵逼近大都。七月二十八日,妥歡帖睦爾率後妃太子奔上都。八月初二,徐達率明兵入大都,元亡。

  洪武二年六月,明將常遇春、李文忠攻上都,妥歡帖睦爾奔應昌。次年四月,因痢疾死於應昌。廟號惠宗,明太祖朱元璋加號順帝。